第208章 对山性最本质的体悟(2 / 3)

加入书签

全长约五十里,灵动而富有生气。

山脊线起伏如龙脊,最高处海拔八百余米,最低处也有三百余米,黑色的岩石在阳光下泛着幽光,那是玄武岩的特质,仿佛龙鳞闪烁。

山间多松树,墨绿色的树冠密集如鬃毛,树龄多在百年以上,枝干粗壮,虬曲苍劲。

风过之时,松涛阵阵,如黑龙低吟,声音低沉而雄浑,能震散空中的阴邪之气。

山脚下有一条溪流环绕,如黑龙的缰绳,将其牢牢束缚,使其无法肆意妄为,只能乖乖守护一方安宁。

寨子山则被赋予了麒麟盘的美誉。

山体轮廓恰似麒麟蜷卧,头部高昂,正对忧乐沟方向,仿佛在守护着这片土地;头顶有一块白色岩石,如麒麟独角,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背部隆起,形成三道天然的台阶,每道台阶高约三十丈,宽约百丈,如麒麟的脊背;四肢隐于云雾之中,若隐若现,每逢雨后初晴,云雾散去,能隐约看到四条山脊如麒麟四肢伸展。

山间常有祥云缭绕,即使晴空万里,也能看到淡淡的雾气在山腰处流转,如麒麟吐息,那雾气带着淡淡的香气,吸入后能宁神静气。

山中多珍禽异兽,有色彩斑斓的锦鸡,如麒麟身上的彩纹;有身形矫健的羚羊,如麒麟的迅捷,这些生灵与山体和谐共处,更添麒麟祥瑞之气。

簸箕山形似张开血盆大口的黑虎,因而得名黑虎嘴。

山顶两侧的悬崖如虎耳耸立,高约五十丈,宽约二十丈,悬崖上寸草不生,岩石锋利如刀,高耸入云;中间的凹陷如虎口大开,深约百丈,宽约三十丈,深邃幽暗,阳光难以直射入内,透着一股凛然煞气。

山间岩石多呈黑色,且形状怪异,有的如虎牙锋利,长达数尺;有的如虎爪尖锐,深入岩石数寸。

据说每逢月圆之夜,站在山口能听到隐约的虎啸之声,那声音并非来自凡虎,而是山体煞气凝聚所化,能震慑宵小,使山中野兽不敢靠近,也让心怀不轨之人望而却步。

山脚下有一片黑土,肥力极差,寸草不生,那是煞气凝聚的产物,也警示着此山的凶险。

兔儿山恰似一只蛰伏的老龟,背负着岁月的沧桑,故被称作老龟背。

山形圆浑,海拔约五百米,土层深厚,最厚处达数十米,草木丰茂,植被覆盖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如龟甲般厚实稳固。

山顶平缓,面积约百亩,有一处天然形成的圆形洼地,直径约三十丈,如龟壳上的纹理;洼地中心有一眼清泉,四季不涸,如龟的肚脐,滋养着整座山。

四周山坡倾斜角度较小,约三十度左右,如龟的四肢匍匐在地,山坡上长满了低矮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如龟甲上的苔藓。

山间多爬虫,有缓慢爬行的乌龟,有蜿蜒游走的蛇类,这些生灵与山体气息相通,更显老龟的沉稳与长寿。

后两山,即簸箕山与兔儿山,分别与柴房的南门和西门气机相通。

簸箕山的煞气经柴房转化后,能化为守护之力,如黑虎看家护院,抵御外来侵扰;兔儿山的祥和之气,则能滋养万物生长,如老龟吐纳,使柴房的气场生生不息。

两座山虽特性迥异,却一攻一守,一刚一柔,相互配合,共同维系着柴房气场的平衡。

它们与长山、寨子山遥相呼应,形成一个四象格局,东青龙(长山)、西白虎(簸箕山)、南朱雀(寨子山)、北玄武(兔儿山),四象拱卫,使柴房的气场愈发稳固。

就在刚刚那电光火石、转瞬即逝的刹那间,邱癫子凭借着自身的敏锐感知,终于得以窥探柴房与四座青山之间那错综复杂、若隐若现的气机脉络。

他的复眼捕捉到气场流动时泛起的微光,那微光颜色各异,与五行相对应;在无情无性之境的加持下,剥离了表象的干扰,直抵本质,能清晰“看到”能量的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