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老渔猫子与汪家三兄弟的江湖叙事(6 / 7)

加入书签

补丁是黎杏花亲手缝的,针脚细密。

“当年不该让你受那些委屈。“

黎杏花将柳枝插入土中,指尖触到湿润的泥土,泥土中还混着去年的草根,草根已经腐烂,变成了肥料。

“当家的,你看这柳树枝条,看似柔弱,却能扎根水底,经得起风浪。“

她想起家父说过,柳树根系能固水土,正如人心需要坚韧才能抵御风雨,而宽容则如堰塘的活水,能滋养被流言干涸的心田,树根在水下蔓延,看不见,却支撑着整棵树。

那些垂落的枝条,日后将如帘幕般遮蔽堰塘,为锦鲤提供荫凉,正如她与汪大爷的感情,历经风雨,终将枝繁叶茂,枝条拂过水面时,会荡起涟漪,像在说话。

家父路过时,指着柳树下的石凳:“这是我特意让人凿的,你看凳面刻着'心宽鱼自肥'。“

五个字笔画间还留着凿痕,边缘被打磨得光滑,如同历经岁月却愈发通透的道理,凿痕里还填着红漆,虽已褪色,却仍能看出是红色。

汪二爷提着酒坛走来,酒坛上贴着“女儿红“的标签,标签边缘卷了起来,身后跟着汪家老三,手里捧着刚捞的鲫鱼,鱼鳞在夕阳下闪着银光,鱼鳃翕动着,水珠滴在草地上,如落雨,水珠滚进了草缝里。

汪家老三低头搓着手,脸上带着歉意:“嫂子,以前是我们浑,总以为堰塘是自家的......“

他忽然抬头,望着黎杏花,眼眶泛红,“其实我们......“话未说完,却已红了眼眶,转身将鲫鱼递给黎杏花,鱼身上还带着堰塘的水温,温热的,像刚从水里捞出来的太阳。

那天傍晚,豆腐堰的炊烟与梨花香气交织。

黎杏花坐在石凳上,看汪大爷教汪家老三辨认鱼苗,家父在一旁指点,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投在水面,宛如一幅和睦的画卷,影子被风吹得晃动,像水中的水草,水草随波逐流,却扎根水底。

她摸了摸腰间的绣花荷包,里面不再是求子符,而是家父给的柳树种子,种子装在小布包里,布包是用她旧裙改制的,裙角的绣花还在,是朵残败的梨花。

“当家的,“她轻声说,“你听,这堰塘的水声多清亮。“

汪大爷回头一笑,眼中的光比当年梨树下的更亮,像堰塘里的波光,波光粼粼,“嗯,比当年娶你时,豆腐堰的水还清。“

他手中的鱼苗跃入水中,荡起一圈圈涟漪,惊起一尾躲在水草中的鲫鱼,银白的身影一闪而过,仿佛在见证这和解的时刻,鲫鱼尾巴拍了下水,发出“啪“的一声,很轻,却听得清楚。

远处传来脲桶的歌声:“忧乐本同源,心宽天地宽......“

黎杏花望着水面的涟漪,那些流言蜚语如今都化作了柳枝上的新绿,新绿在风中摇曳,像在跳舞。

人生本如堰塘,重要的不是捞尽所有,而是懂得留白——让活水长流,终有一日会看见锦鲤跃出水面,映着月光,闪着希望的光,光很柔和,不刺眼。

而老渔猫子家的渔网,不知何时已换成了疏朗的新网,网眼大得能漏过鱼苗,在堰边晾晒时,网眼间漏下的阳光,竟也成了忧乐沟新的风景,阳光透过网眼,在地上投下菱形的光斑,像谁撒了把星星。

如同黎杏花鬓边新生的白发,虽带着岁月痕迹,却透着历经沧桑后的平和,白发在夕阳下闪着银光,和锦鲤的鳞片一样亮。

此时一阵风吹过,柳树枝条轻拂水面,荡起圈圈涟漪,将夕阳的碎金波光揉碎在堰塘深处,也揉碎了过往的委屈与执念。

她忽然懂得,求子无果或许是命运的另一种馈赠,让她在困境中遇见更坚韧的自己,也让汪家与陈家在豆腐堰边,书写了一段从对抗到和解的江湖叙事。

那月白色的杭缎,终将被她缝制成新裙,裙摆上会绣上几尾锦鲤,用银线勾勒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