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老渔猫子与汪家三兄弟的江湖叙事(3 / 7)
忌下密网“,字迹遒劲,像要刻进纸里。
“爹,那汪家怕是不会罢休。“我哥望着家父绘制的鱼塘规划图,眉头紧锁,图纸上用朱砂标出的三个暗渠入口像三只眼睛。
家父放下紫铜圆规,指着排水系统:“他们懂水,却不懂治水先治心。“
他从木箱里取出油布包,泛黄的笔记里夹着一片银鳞,鳞片边缘还留着渔网的勒痕,勒痕呈菱形,正是汪家“八卦编法“的印记。
“你看这记载,“家父翻开笔记,“光绪二十三年,豆腐堰就有偷鱼贼用'水下扎网'的法子,跟老渔猫子他爹用的是同一套伎俩——将渔网固定在暗渠口,利用水流带动网兜,连鱼苗都逃不掉。“
笔记中还夹着一张褪色的黑白照片,摄于民国十二年,画面里老渔猫子的父亲蹲在堰边,身旁摆着与汪家兄弟如今同款的枣木鱼篓,篓底刻着“渔不捕尽“的字样,如今却被汪家磨去了刻痕,只留下模糊的凹印,如同被贪欲抹去的良知,照片背面还有家父的字迹:“渔把头汪老栓,民国十二年摄于豆腐堰。“
承包首月的午夜,汪家三兄弟果然试水。
家父早在堰边埋了三截打通的竹筒,竹筒埋深三尺,开口处盖着竹笠,竹笠上还压着一块石头,夜深人静时,水下划水声顺着竹筒传到堰边草棚,像有人在水下说话。
他不动声色,次日清晨带着村民查看泥痕,泥地上留着独特的鞋印——那是汪家老二特制的防滑草鞋,鞋底钉着铜钱,每只鞋印里都有三个铜钱的凹痕。
又用竹竿挑起水面漂浮的苎麻线:“这是汪家老二编鱼篓的独门纹路,每寸麻线要经七七四十九次搓捻,昨日我在集上见他买过三斤,麻线泡水后会膨胀,所以网眼才那么密。“
阳光照在麻线上,能看见细密的菱形编织,那是汪家祖传的“八卦编法“,如今却成了偷鱼的罪证,麻线末端还系着一小块红布,是汪家用来辟邪的。
老渔猫子蹲在堰边抽旱烟,烟锅敲得石头当当响,烟杆上嵌着的玛瑙烟嘴已被磨得发亮,烟嘴内侧刻着“渔“字。
“姓龙的,别给脸不要脸!这堰塘养肥了多少代人?“
家父蹲下身,捡起一片银鳞,鳞片上还带着昨夜的露水,露水在阳光下折射出彩虹,像谁撒了把碎玻璃。
“老叔,这堰塘是活水,养的是鱼,也是人心。你家老三去年在堰边摔断腿,是谁连夜背他走三十里山路看大夫?又是谁垫付了三吊药钱?“
烟锅在老人指间一颤,火星溅落在青石板上,如散落的叹息,有几颗火星落在他补丁摞补丁的裤腿上,烫出了小洞。
远处传来脲桶的咳嗽声,伴着模糊的吟唱:“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歌声在堰面上回荡,惊起一群白鹭,翅膀掠过水面时荡起圈圈涟漪,那涟漪扩散到堰边,倒映着天边残月,月轮缺了一角,像被谁咬了一口,月宫里的桂树影子也歪歪扭扭。
黎杏花在梨树下站至三更,露水浸透了绣花鞋尖,鞋面上的并蒂莲刺绣已被露水洇得发暗,丝线间的银线绣线也失去了光泽。
她想起家父说过,豆腐堰的水看似平静,底下却有三道暗渠,正如人心藏着不为人知的褶皱,暗渠里有淤泥,有怪石,还有不为人知的鱼。
回到院内,汪二爷已在石桌上摆了两杯热茶,青瓷杯口氤氲的热气模糊了两人之间的沉默,茶杯上的云纹在热气中若隐若现,像真的云在杯口飘动。
“嫂子,“他推过茶杯,“大哥今早天不亮就去了镇上,买了匹月白色的杭缎,说要给你做新裙。“
黎杏花望着杯中浮沉的碧螺春,茶叶舒展如舟,有一片茶叶沉在杯底,像一叶扁舟搁浅在沙滩。
她忽然想起,嫁入汪家那年,母亲曾塞给她一个锦囊,里面装着用红布包好的求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