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汪大爷:涸泉之困与梨林夜思(5 / 7)

加入书签

也像极了汪大爷沉默的眼泪。

梨树是前朝隐士所植,脲桶说过,每至月夜,梨花能照见人心,那隐士当年也是因情所困,才在此植梨百株,以花寄意。

她想起初嫁时,汪大爷曾在梨树下为她簪花,那时他还是个健壮的青年,眼睛亮得像晨星,说“杏花配杏花,一辈子都不差“,话音未落,一朵梨花落在她发间,他伸手替她取下,指尖擦过她的耳廓,烫得她脸颊绯红,那时的他,扛起百斤谷袋不喘气,看她的眼神里全是光,哪像现在这样,眼神里只剩疲惫和躲闪。

她伸手抚过粗糙的梨树皮,树皮上的纹路像岁月的刻痕,沟壑里还嵌着去年的梨花瓣,被雨水泡得发白,像一张张褪色的纸片。

忽然意识到,求子的执念像一张无形的网,困住了她,也困住了汪大爷。

当生育成为唯一的价值标准,爱情早已在一次次失望中消磨殆尽,剩下的只有责任和压力,像犁地的牛,被鞭子抽打着往前走,却忘了为何出发,忘了犁地不仅是为了收获,也是为了走过那片土地。

汪大爷的“无能“,何尝不是这张网勒出的伤痕?

那些偏方、那些求神拜佛,早已不是为了孩子,而是为了对抗世俗的眼光,为了守住最后一点尊严,却在不知不觉中,把彼此推得更远。

远处传来脲桶的咳嗽声,伴随着模糊的吟唱:“忧兮乐所伏,乐兮忧所倚......“

黎杏花心中一动,望向梨树林深处,月光透过花瓣,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一幅被风吹动的水墨画。

她忽然明白:真正的困境不是无子,而是在世俗的标准里,迷失了彼此。

婚姻的本质不该是传宗接代的工具,而是两个人相互扶持的旅程,是梨树下的并肩,是困境中的相望,是知道彼此的伤疤,却依然选择拥抱。

没有孩子,他们依然可以是夫妻,是彼此的依靠,是对方眼中的光。

回到院中,她没有再敲汪二爷的门,而是径直走向自己的房间。

路过汪大爷的窗前,听见里面传来压抑的鼾声,那鼾声断断续续,像受伤的野兽在低吼,每一次呼吸都带着沉重的鼻音。

她停下脚步,透过窗纸看见丈夫蜷缩的背影,被子滑落一半,露出嶙峋的肩胛骨,像秋日田野里突兀的田埂,曾经健壮的身躯,如今竟单薄至此,让她想起深秋时田里的稻草人,风吹过时会发出空洞的响声。

“当家的,“她在窗外轻轻说,声音温柔却坚定,惊起了窗台上的露珠,露珠滚落,打在窗下的青苔上,“明日天亮,我们去趟镇上,不是看大夫,是去买两匹好绸缎。“

屋内的鼾声顿了顿,传来模糊的回应,带着宿醉的沙哑,像被砂纸磨过的木头:“买绸缎做什么?“

“给你做件新马褂,“黎杏花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笑意,像初春解冻的溪流,叮咚作响,“你那件藏青马褂袖口都磨破了,线头子都露出来了,该换件新的了。“

她顿了顿,望向梨树林的方向,梨花在月光下轻轻颤动,“也给我自己做条新裙子,我想试试月白色的,听说杭缎的月白色,穿上像把月光披在身上。“

月光穿过梨树林,洒在她身上,仿佛为她披上了一层圣洁的光晕,梨花的影子落在她肩头,像谁轻轻拍了拍她的背。

她不知道未来能否有子嗣,但她知道,从今夜起,她要先找回那个在梨树下簪花微笑的自己,也找回那个眼中有光的丈夫。

至于那些流言蜚语,那些世俗标准,就让它们像今夜的月光一样,虽冷,却也照亮了前行的路,让她看清了身边人的模样。

当第一缕晨光爬上屋檐,雀鸟在梨树林里开始啼鸣,黎杏花已梳好发髻,用一根乌木簪固定,簪子是她母亲留下的,纹路里刻着细小的兰花,那是母亲年轻时亲手雕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