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忧乐沟夜影:梨枝挂袂与智识叩问(5 / 7)

加入书签

,连院里的老母鸡都好像在嘲笑她的肚腹。

忽然,院外传来汪大爷的咳嗽声,带着浓重的酒气。

黎杏花连忙将绣绷收起,脸上换上温顺柔和的笑容——丈夫提着酒壶踉跄着走进来,满身的酒气熏得人睁不开眼,口中絮絮叨叨地说着王大户家喜酒的排场:“娘子,你是没见着,王大户家请的厨子能把豆腐做出鱼肉味,那道'鲤鱼跳龙门',鱼眼睛都是用珍珠做的,还有戏班子唱《麒麟送子》,那麒麟的鳞甲都是金线绣的......“

他说着,从怀里掏出半块油腻的喜饼,“给你留的,尝尝。“

饼上还沾着他的酒渍,全然没注意到妻子眼中一闪而过的失望,那失望如流星般短暂,却在心底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灼痕,如同被烟蒂烫出的洞。

老矮子在脲桶家一直坐到日头偏西,院中的那盆雀梅已被修剪得疏密有致,每一根枝条的走向都透着“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画理,暗含道家“有无相生“的哲思。

阳光穿过槐树叶隙,在雀梅叶片上投下铜钱般的光斑,随微风轻轻晃动。

脲桶用布巾擦拭着青铜剪刀,慢悠悠地说:“你看这树,旁逸斜出的枝桠若不及时修剪,便成不了材。“

“人也一样,七情六欲如同脱缰的野马,需要用理智做缰绳,用道德做鞍鞯,才能行得正、走得远。“

“就像这剪刀,看似在破坏,实则在成就。“

老矮子低头看着自己掌心的老茧,那是常年握锄、挑担留下的印记,粗糙的纹路里还嵌着些许干涸的泥点,其中一颗泥点还是春天播种时沾上的。

他想起昨夜慌乱中扯断的梨树枝条,断口处渗出的树汁黏在指尖,带着植物特有的青涩气息,仿佛是树的叹息,而那棵梨树,正是陆姓隐士手植的百株之一,已有三百多年树龄。

“脲伯,那我......以后该如何面对汪家?如何面对村里人?“

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像风中的烛火。

“你呀,“

脲桶从屋里取出一卷线装旧书,书页已泛黄发脆,边缘有些磨损,封皮上“忧乐沟风土记“五个隶书大字是前朝举人所题,墨迹已有些暗淡,书角还留着虫蛀的痕迹。

“看看这段记载。“

他翻开其中一页,指着上面的蝇头小楷道:“村东梨林,乃元隐士陆方翁所植,每至春深,花开似雪。传其树下浣衣者,可见本心,亦见世情。'

“黎杏花在梨树下浣衣,未必是为了洗衣,实为洗心。“

“你撞见的,是她被世俗礼教压抑的本心在夜色中悄然舒展,如梨花在月光下绽放,看似柔弱,实则坚韧。“

脲桶合上书本,眼神望向梨树林,那里的梨树在夕阳下投下长长的影子,像无数支毛笔插在大地上:“老辈人说,梨树林是'忘忧林',能照见人心底的渴望。“

“黎杏花嫁入汪家五年,锦衣玉食却心如古井,她渴望的或许不是子嗣,而是被看见、被理解。“

“你那晚的闯入,像投入古井的石子,让她看到了打破沉寂的可能,也让你看到了自己内心的荒芜。“

他顿了顿,从怀中掏出一枚光滑的鹅卵石,那是他年轻时在豆腐堰捡到的,“你看这石头,被水流打磨了几十年,才变得如此圆润,人心也是一样,需要经历才能通透。“

话音未落,窗外传来孩童们清脆的嬉笑声,如同檐下的风铃。

四个半大的顽童正围着那棵挂着裤衩的梨树打转,其中一个胆大的男孩挽起袖子,已经爬到了第二根枝桠,口中喊着:“我要取下那布片,给我娘当抹布擦桌子!“

另一个女孩则捡起地上的梨花,别在头发上,笑着说:“这布片像个小旗子,给我们玩过家家吧!“

老矮子猛地站起身,想要冲出去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