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黑暗中,他的刀光闪烁(2 / 8)
。
樊幺妹用短刀挑起片掉落的衣襟,那布料是蜀锦,水火不侵,是她出师时父亲送的礼物。
“这世间修行,可比你屠场里的刀具复杂多了。“她眼中闪过狡黠的光,短刀在地上刻出道笔直的长线,石屑如断珠般滚落。
“有'裂石刀'讲究刚猛,一刀下去能劈开三丈厚的岩壁,就像你那招'骨肉分离',专破硬功;有'穿林刀'擅长灵动,在密林中穿梭时刀光比松鼠还快,去年我在秦岭追只白狐,亲眼见它的传人在树缝里划出七道刀影;还有'沉水刀'专克水战,内劲入水三日不散,比你处理河鲜时用的'去腥'手法精妙百倍,据说能在浪涛里劈出丈许无水带。“
她每说一种刀法,短刀便在地上刻下对应的纹路:直线如裂帛,曲线似流泉,折线若惊鸿。
“更有甚者,能将内劲凝练成'刀胆',无需实体兵刃也能伤人,就像你凭手感就能判断猪肉新鲜度,那是功夫练到骨子里了。我曾在洛阳见过位老妪,仅凭筷子就能在青石上刻字,那指劲比江湖上许多名家的刀还厉害。“
汪二爷听得入了迷,烟杆忘了点,任由火星在风中明明灭灭,烟灰落在衣襟上也浑然不觉。
“竟有这等境界?那岂不是比我这佩刀还厉害?“他忽然拍了下大腿,烟杆差点掉在地上。
“去年县屠宰大赛,有个老师傅仅凭手指触摸,就知猪腩里藏着三枚软骨,当时我还以为是蒙的,现在想来,那也是种'刀胆'吧?他闭着眼摸过的猪肉,肥瘦斤两分毫不差,连筋膜走向都能说得分明。“
“算是市井里的微末功夫。“樊幺妹收起短刀,站起身时带起一阵风,将地上的刀痕吹得模糊。
“但修行之道,最怕的就是把微末当极致。你那'顺'字诀虽妙,却少了股破釜沉舟的狠劲;我这'火锅刀法'虽烈,却缺了你那份与物相融的静气。“她望着远处龙王镇的灯火,那些光点在夜色里明明灭灭。
“就像你熬汤时既要大火煮沸,又得小火慢煨,少了哪样都出不了真味。“
汪二爷重重点头,将烟杆别回腰间,烟荷包上绣着的“吉“字被月光照得透亮,那是他娘用红头绳绣的。
“姑娘这话说到我心坎里了。我爹生前总说,杀猪匠最忌心浮气躁,眼里只看得见刀刃,看不见畜生的挣扎,迟早要被猪拱翻。“他望着远处龙王镇的灯火,那些光点在夜色里明明灭灭,像极了屠场里跳动的灶火。
“原来江湖和屠场,竟是一个道理——都得摸着骨头的脾气来。“
“知道就好。“樊幺妹理了理被风吹乱的鬓发,耳后银坠在月光下划出道冷弧,那银坠是用祖传的刀坯熔了重铸的,里面藏着半片刀刃。
“不过你那'观骨'的眼力,倒是比许多名门修士都强。方才我'鼎沸乾坤'的气劲漩涡,换了旁人早就晕头转向,你却能盯着气劲轨迹不动摇,这份定力,比你那刀快更难得。“她忽然想起三年前在终南山遇见的那位道长,说真正的高手看的不是招式,是骨头里藏着的气。
两人并肩坐在古墓的石碑上,碑面冰凉的触感透过衣料渗进来,倒比屠场里的青石案台更让人清醒。
汪二爷说起他娘如何教他辨认猪的喜怒哀乐,说猪在临死前会流眼泪,那刻的眼神比许多江湖人的还真诚,有次他杀头老母猪,那畜生竟用鼻子轻轻蹭他的手背,让他握着刀的手颤了半炷香。
樊幺妹则讲她七岁时偷偷摸祖父的练功刀,被刀刃划破掌心,血滴在刀鞘上,竟让那柄百年老刀发出了嗡鸣,祖父说那是刀认主的征兆,从那以后,那刀便只认她的手温。
“说起来,你们丹田修士都像姑娘这般厉害么?“汪二爷忽然问道,烟杆在碑上磕出细碎的声响,碑上“永镇山河“的字迹被震得簌簌落灰。
“我听镇上说书先生讲,有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