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我爷爷,运用一些神秘力量(9 / 12)

加入书签

晚,连邻县的人都看到了。

周边村庄的老人说,那光芒出现时,他们听到了悠扬的声响,像很多乐器在合奏,又像是风吹过山谷的回声,仿佛是天上的神灵在庆贺,说“陈家积德,感动天地了”。

这光芒又预示着什么?或是隐藏着一个惊天的秘密?有人说那是爷爷的功德之光,也有人说那是青龙沟被激活了。

据村里的老档案记载,在光芒出现的当晚,附近的山脉发生了轻微的位移,GpS测量显示,青龙沟的主峰矮了一寸,而忧乐沟的马鞍山高了一寸,仿佛整个地形都在呼应着某种神秘力量,达到了新的平衡。

当地的地方志中也有类似的奇异事件记载,清朝乾隆年间,忧乐沟也曾出现过“天现异彩,持续竟夜”的现象,之后便是五谷丰登的十年,似乎都在暗示着这片土地有着不寻常的身世。

豆腐堰的改建,发生在那段风云诡谲的岁月——1946年,国共内战一触即发,社会动荡不安。爷爷说“乱世之中,唯有根基稳固才能自保”,决定对豆腐堰进行扩建,让它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家父曾提及,这是将原本如幽咽小曲般难以施展拳脚的格局,改造成了能“口大吃四方”的崭新模样,从十五亩扩到二十四亩,增加了闸门和分水渠,让灌溉范围扩大了一倍。

爷爷以这般举动,向我们这些稍有慧根的后人昭示:天下大势虽难以撼动,可自身命运并非被死死定格,仍存有一线转机。就像这堰塘,看似固定,实则可以改造,人也一样,看似命定,实则可以通过努力改变。

爷爷深知,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中,只有勇于改变,才能在困境中寻得生机。他常说“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用改建堰塘的实际行动告诉家人,要积极面对挑战。

他用自己的行动,为家族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顺应自然,却不向命运低头;敬畏神秘,却不被未知吓倒。

改建过程中,爷爷亲自设计图纸,用比例尺画出详细的结构,每一个尺寸、每一个角度,都蕴含着他对风水和命运的理解,比如闸门的位置对应着“生门”,分水渠的走向符合“九曲来水”的格局。

他还从各地请来能工巧匠,在堰塘四周雕刻了精美的浮雕,浮雕内容皆是上古神话故事——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仿佛在讲述着豆腐堰的前世今生,寓意着人类与自然的抗争与和谐。

这些浮雕不仅工艺精湛,而且暗藏玄机,浮雕上的人物眼神会随着光线变化而变化,正午时眼神凌厉,像是在警告;黄昏时眼神温和,像是在守护。据说按照特定顺序触摸浮雕上的图案——从大禹的治水工具摸到女娲的补天石,能开启隐藏在堰底的秘密通道,但至今没人试过成功。

爷爷一心扑在生存环境的基础营建上,意在警醒我们,改命需从根源处发力,才能收获实效。他说“房子根基不稳会塌,人根基不稳会败,这根基就是品德、能力和环境”。

运气或许一时难以扭转,命运却可凭借人为努力改写,恰似雕琢璞玉,反复打磨方能成器。爷爷自己就是例子,他年轻时家道中落,靠读书、学手艺、积德行善,重新撑起了陈家。

爷爷就像一位智慧的导师,用自己的一生诠释着这个道理。他教育子女,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要抱怨命运不公,要从自身找原因,从基础做改变。

他明白,只有从根本上改变环境,才能改变家族的命运。所以他修学堂、建水渠、改堰塘,做的都是利长远的事,不图眼前的回报。

他的每一个决策,每一个行动,都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和长远的眼光。比如他坚持让子女读书,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连女儿都送去上学,姑姑后来成了县里的医生,是忧乐沟第一个女大学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