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豆腐堰,二十四亩大小的方塘(2 / 10)

加入书签

,翅膀扇动的声音比最细的钢凿划过石面还要轻柔;

清晨的露水顺着苇叶尖坠落,在水面敲出千万个小水晕,如同谁在塘心撒了一把碎银。

深秋时,枯黄的苇叶在水面投下斑驳的影子,茎秆却依旧挺直如箭,随着水波荡漾,似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野鸭成群结队从北方飞来,在水面划出银色的弧线,傍晚归巢时的嘎嘎声能传到三里外的石场;

水底的淤泥开始释放积攒了一年的养分,水面泛着淡淡的绿藻,散发出潮湿的泥土气息,像是大地在酝酿来年的生机。

夏日暴雨过后,水面会浮起一层薄薄的水雾,宛如一层轻纱笼罩着整个堰塘,朦胧中透着几分神秘;

水珠从柳树叶尖滚落,在水面砸出密密麻麻的小坑,惊得躲在荷叶下的青蛙蹦跳着逃向塘心;

彩虹常常斜跨堰塘上空,一端搭在老梨树上,另一端坠入水里,仿佛谁在天地间架起了七彩的桥,仿佛是大自然在悄悄诉说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冬日清晨,薄霜为岸边的石头披上银装,倒映在水中,与水底的枯草构成一幅对称的水墨画;

堰边的老柳树落尽了叶子,虬曲的枝干在蓝天下勾勒出苍劲的线条,树洞里住着的松鼠会探出头张望,蓬松的尾巴扫落枝桠上的积雪,雪沫子飘进水里,瞬间融成细小的漩涡;

远处皑皑的山峦在雾气中若隐若现,与堰塘的冰面遥相呼应,构成一幅绝美的水墨画卷。

塘边的老柳树已有两百年树龄,树干需三人合抱,树皮皲裂如老龟的背甲,树心虽已空洞,却仍抽出新枝,垂下万千丝绦;

春风拂过时,柳条轻拂水面,激起细碎的涟漪,仿佛在讲述着这片水域古老的传说——树下的青石板上刻着模糊的字迹,据说是道光年间一位秀才所题,如今只剩下“清鉴“二字尚可辨认,像是在赞叹堰水的清澈如镜。

偶尔有白鹭掠过水面,翅膀展开足有三尺宽,掠过之处带起细密的水纹,惊起一圈圈涟漪,又迅速归于平静;

它们会停在露出水面的青石上,细长的腿站在水里,一动不动地盯着水底,突然猛地将喙扎进水中,叼起银光闪闪的小鱼,扑棱棱展翅飞向对岸的芦苇丛,仿佛什么都未曾发生。

只留下老矮子在岸边静静凝望,他粗糙的手掌抚过柳树的裂纹,能感受到树皮下流动的生命力;

他常常会想,在这方小小的天地里,究竟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那些沉入水底的石磨,那些被水冲刷光滑的陶罐碎片,那些刻在岸边石头上的模糊符号,等待着被发现。

初涉豆腐堰时,老矮子如同误入深潭的幼兽,在水中笨拙地扑腾;

他从小在旱塬上长大,第一次下水时浑身紧绷如拉满的弓弦,手脚并用却只在原地打转,呛了好几口带着水草味的水;

飞溅的水花沾湿了岸边的野菊花,花瓣上的水珠在阳光下亮晶晶的,惊起几只沉睡的蜻蜓,蓝黑相间的翅膀在他眼前一晃,便消失在芦苇丛中。

但他骨子里的倔强如同山间磐石,认定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

每日鸡鸣时分,当第一缕晨光刺破薄雾,堰边的露水还没干,他已跃入水中,冰冷的水激得他浑身一颤,却咬着牙往对岸游;

暮色四合时,堰塘被夕阳染成金红色,他的身影仍在水面与天光之间穿梭,直到看不清岸边的柳树才肯罢休。

渐渐地,他划动的双臂开始与水流共鸣,肩膀的摆动越来越舒展,每一次摆腿都能感受到水波的托举,像是有双无形的手在推着他前进;

尽管与汪家“鱼猫子“三兄弟灵动如鱼的泳姿相比,他的动作仍显粗犷——汪老大能在水中憋气一袋烟的功夫,汪老二游起来悄无声息如泥鳅,汪老三能踩着水摘到岸边的柳叶,他的动作却带着石匠特有的沉稳,每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