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吴王的声音(7 / 8)

加入书签

bsp; 苏宁坦然道:“孙儿知道。但孙儿更知道,若不大胆改革,大明终将落后于时代。”

    朱元璋沉默良久,突然问:“你那些学问,究竟从何而来?”

    这是朱元璋第一次直接问出这个困扰他多年的问题。

    苏宁早有准备:“回皇爷爷,孙儿不是早在洪武十五年就坦白了吗?这些道理可都是皇祖母在梦中传授。”

    提到马皇后,朱元璋的神色柔和了些许。

    “你皇祖母确实与众不同。”他长叹一声,“但这改革太过激进,朕不能立即推行。”

    “孙儿明白。”苏宁躬身道,“但请皇爷爷给孙儿一个机会,在南京先行试点。”

    “**......“

    “有些事情,你这位开国皇帝不愿意做,后世之君可就更加没有能力了。”

    三日后,朱元璋下旨:准许在应天府试行新学制,但科举制度不变。

    成立大明应天学院和大明皇家军事学院两所大学,并且在应天和全大明的孝陵学堂招收学员。

    同时,准许大学毕业生参加吏部特设考试。

    这道旨意虽然打了折扣,但仍然在朝野引起巨大震动。

    文官们虽然不满,但见皇帝心意已决,也只能暂时偃旗息鼓。

    然而,这场学制之争的影响远未结束。

    各地书院纷纷上书反对,甚至有士子聚集在南京城抗议。

    “殿下,现在形势对您很不利。”马和担忧地报告,“听说有些文官正在联络藩王,想要共同施压。”

    苏宁站在吴王府的高楼上,望着远处聚集的士子,语气坚定:“改革的道路从来都不会平坦。但他们越是这样激烈反对,越证明我们做的是对的。”

    “可是这样做又何必呢?”

    “你不懂!明明看到面前是悬崖峭壁,我也有不得不跳下去的决心。”

    “

    “马和,别想太多!做好交代给你的事情就行了,本王是绝对不可能是失败的。”

    “是!殿下。”

    这时,一份来自北平的密报引起了他的注意。

    燕王朱棣上书,表示支持学制改革,认为应该“广开才路,不拘一格”。

    “四叔这一手,玩得漂亮啊!”苏宁冷笑,“既向皇爷爷示好,又给文官们上眼药。”

    学制改革的战火,已经从朝堂蔓延到了整个大明。

    而这场文化领域的较量,将决定这个古老帝国未来的走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