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成王败寇(1 / 8)
寅时三刻,晨钟划破孝陵的宁静。
书院宿舍内,十二岁的赵铁柱一个翻身坐起,利落地叠好军被。
作为阵亡将领赵德胜的孙子,他始终牢记着祖父“闻鸡起舞”的家训。
“铁柱,今天《算学》要小考,你复习了吗?”同寝的徐辉祖揉着惺忪睡眼问道。
这位魏国公长子初来时还带着勋贵子弟的骄纵,如今已被书院严谨的作息磨平了棱角。
“昨夜复习到子时。”铁柱将洗漱用具摆得整整齐齐,“复式记账法的借贷平衡,我已经掌握了。”
“厉害!你可能是我们这批学员里最用功的了。”
“没办法!幸运的获得了这难得的机会,我必须要为赵家博一个前程。”
卯时正,三千学子整齐列队在演武场。
晨曦微露中,学生们开始晨练。
这是苏宁特意安排的课程,要求文武兼修。
“一!二!三!四!”教官的号令响彻云霄。
中学部的蓝斌一边打着军体拳,一边对身旁的冯诚低语:“你说皇孙为何要我们学这些?咱们将来都是要继承爵位的。”
冯诚是宋国公冯胜的侄子,他沉稳地收拳回应:“昨日《格物》课上不是说得很明白?水车之力在于枢机,治国之道在于明理。皇孙是要我们明白这些道理。”
“噢?冯诚你又如何知道的?”
“自然是我伯父教授的。”
“什么?宋国公?”
辰时,钟声再响,学子们有序进入课堂。
蒙学部的孩童们朗声诵读《三字经》,小学部的学生在练习珠算,而中学部的课堂里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辩论。
“学生认为,商鞅变法过于严苛,秦朝二世而亡正是明证!”一个清瘦的学子起身发言。
他叫李守忠,是书院从民间选拔的寒门才子。
“不然!”徐辉祖立即反驳,“若无商鞅变法,秦国何以强盛?治国当用重典!”
授课的刘三吾须微笑,并不急于评判。
这是苏宁特意要求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思辨。
这时,教室后门悄然开启,苏宁在马和的陪同下静静聆听。
学生们正要起身行礼,被他用眼神制止。
如今的苏宁虽然只有五岁,但是在孝陵学堂绝对是一言九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