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和风细雨(3 / 7)
微扬起。
这只是他商业版图的第一步,接下来,还有更多计划要逐步展开。
“马和,接下来我们要开发新产品了。”苏宁对马和吩咐道,“让工匠坊开始研究印染技术和造纸工艺。”
“奴婢这就去办。”马和躬身应道,眼中满是敬佩。
夜色渐深,明通商行的后院依然灯火通明。
一辆辆满载货物的马车整装待发,将把这些新奇商品运往全国各地。
而在不远处的孝陵内,那个年仅四岁的皇孙,正在悄然改变着这个时代的商业格局。
西安,秦王府。
秦王朱把玩着手中的琉璃花露水瓶,对身旁的长史笑道:“想不到允通这孩子,在孝陵守孝还不忘琢磨这些新奇玩意儿。这花露水确实精巧,比宫里赏赐的香露也不遑多让。”
长史躬身回话:“王爷,听说这是皇孙特意让工匠研制的,南京城的达官显贵都在用。”
“既然是大哥的儿子弄出来的,咱们自然要捧场。”朱大手一挥,“传令下去,王府今后一应采买,优先选用明通商行的货物。如果明通商行要在西安开设分号,王府一定要一路支持。”
“是!王爷。”
同样的场景在各藩王府接连上演。
北平,燕王府。
朱棣品尝着明通商行的高度白酒,眼中闪过一丝讶异:“这酒够烈,正合北方苦寒之地。允通侄儿倒是好心思。”
道衍和尚在旁捻动佛珠,意味深长地说:“王爷,这位皇孙在孝陵守孝,却能经营起如此规模的商行,背后恐怕不简单。”
朱棣放下酒杯,沉吟道:“既然是太子的儿子,咱们做叔叔的理应支持。传令给张玉,让他在北平给明通商行寻个最好的铺面。我想本王的这个侄子绝对不可能满足于应天府。”
“是!王爷。”
与此同时,太原的晋王朱?、洛阳的周王朱?、成都的蜀王朱椿等藩王,也都纷纷下令关照明通商行的生意。
这些藩王心中都明白,这表面上是给皇孙面子,实则是向远在南京的太子朱标示好。
有了各地藩王的支持,明通商行的发展速度惊人。
洪武十六年。
马和在收到各地传来的好消息后,立即向苏宁禀报:
“皇孙,西安的工坊已经建成,月产肥皂五千块;太原的酿酒坊下月就能投产;北平的分号这个月盈利已达三千两......”
苏宁在孝陵的书房内听着汇报,手中依然捧着《礼记》,头也不抬地说:“这些事务你决定就好。记住,工坊选址要靠近原料产地,酿酒坊建在太原是为了用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