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冷酷无情(4 / 7)
人......很神秘。他思维敏锐,行动力极强,但奇怪的是,他看待问题的方式并不像我这般复杂。他的目标非常明确,行为逻辑清晰直接,一切以商业价值和结果为导
向。反而......更像一个非常纯粹、合格的创业者。”
他顿了顿,说出了一句分量极重的话:“我甚至觉得,即便最后我这场‘杀富济贫”的算计玩脱了,遭到了反噬,无法再顾及格律诗,只要有苏宁在,他也能凭借他的能力和方式,让这家公司继续生存下去,甚至发展得更好。
韩楚风闻言,眼中精光一闪。
他太了解丁元英了,能得到他如此笃定的认可和“托付”,这个叫苏宁的年轻人绝对不简单。
“有意思!”韩楚风笑道,“看来,我得找个机会,好好见一见这位被你如此‘吹捧的年轻才俊了。”
车辆在山间行驶,两个男人关于商业、人性与未来的对话,也随着山风飘远。
五台山之行,不仅让丁元英求得了一丝心安,更让苏宁这个名字,进入了另一位商界巨擘的视野。
......
王庙村这片曾经被贫困笼罩的土地,如今仿佛被注入了新的灵魂。
家家户户的作坊里,锯末飞扬,敲打声不绝于耳,村民们以近乎虔诚的态度,严格按照丁元英和叶晓明制定的苛刻标准,打磨着每一个部件。
在这种近乎狂热的氛围中,第一批贴着“格律诗”商标的音箱终于下线,被丁元英亲自命名为“格律诗一号”。
这批凝聚着王庙村心血和极高工艺要求的音箱,外观质朴却透着内敛的精致,音质在经过叶晓明初步调试后,已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远超市面上同价位产品。
然而,就在大家为初步成果感到振奋时,丁元英抛出了下一步的关键指令:
将这批珍贵的“格律诗一号”样品,立即送往德国,委托当地最权威的音响测评机构进行专业评测。
这个决定,立刻在叶晓明、冯世杰和刘冰三人中炸开了锅。
叶晓明首先从技术角度提出质疑:“丁老师,这......有必要吗?咱们的音质自己心里有数,在国内绝对有竞争力。送到德国,万里迢迢,光运费和测评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万一路上磕了碰了,或者老外的评价标准跟咱们
不一样,得不偿失啊!”
冯世杰则更心疼钱和眼前的利益:“是啊!丁老师。咱们好不容易做出产品,应该赶紧在国内市场推销,尽快回笼资金才是正理。送到国外去,远水解不了近渴,乡亲们都眼巴巴等着见效益呢。”
刘冰的抱怨则更直接,带着小市民的精明算计:“就是!把钱花在这虚头巴脑的事情上,还不如多给我们发点奖金实在!谁知道德国那边靠不靠谱?”
三人你一言我一语,核心思想就是: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