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日月所照,江河所至(4 / 7)

加入书签

精密的机床制造、船舶重工,再到新兴的汽车厂、化工厂、制药厂......

    大明的工业能力独步全球。

    标准化、流水线的生产模式,使得物资产能空前强大。

    帝国的疆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

    本土行省治理高效,漠南漠西、朝鲜乐浪、东瀛、交趾、于毒、乃至南洋诸岛、殷洲西海岸的部分重要据点,都已建立了有效的统治或控制。

    曾经困扰帝国的边患,已通过移民、同化、驻军与经济纽带等多种方式,基本解决。

    一套融合了传统儒家伦理与现代法治理念的《天工律》成为帝国运行的根本准则。

    而且此时“格物致知”的精神深入人心。

    新式学堂遍布州县,教授着科学、数学、工程学与人文社科知识。

    天工院已成为全球科研圣地,不断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

    医学、农学、地质学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华夏文明在吸收了新技术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传位大典结束后,退位为太上皇的苏宁,回到南京城外孝陵一处幽静别苑居住。

    他时常站在高处,眺望着这座灯火辉煌的不夜城,看着远处铁路线上如流星般划过的列车灯光,听着隐约传来的工厂汽笛,脸上露出平静而满足的笑容。

    他知道,自己已经做到了一个穿越者所能做到的极致。

    他不仅改变了大明王朝的命运,更是凭借一己之力与无数人的努力,将整个华夏文明提前数百年推入了工业时代,并为其奠定了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未来的大明,或许还会有挑战,有风波,但它的根基已然牢固,它的方向已然明确。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苏宁轻声低语,晚风吹拂着他雪白的须发。

    而在北京城皇城之内,新帝朱文仁坐在熟悉的乾清宫御书房内,这里曾是他父亲日夜操劳的地方。

    书桌上,摆放着最新的全球地图,上面清晰地标注着大明的疆域与影响力范围,也标记着未来探索与发展的方向。

    他深知守成不易,开拓更难,但他有信心,在父亲留下的宝贵遗产上,带领大明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天工时代的落幕,并非结束,而是一个更加波澜壮阔的故事的起点。

    大明的旗帜,将在工业文明的劲风中,继续高高飘扬。

    大明兴民元年,传位大典的喧嚣早已过去,北京城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秩序与宁静。

    而退位为太上皇的苏宁,迁居至南京紫金山孝陵南麓一处幽静皇家别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