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载歌载舞(2 / 7)
,瓦剌控弦之士增至三十万,马哈木俨然成为蒙古高原的新主宰。
明廷的外交转向在此刻显得格外现实。
眼见瓦剌坐大,苏宁立即遣使与鞑靼接触,试图重建均势。
然而这位深谙纵横之术的皇帝低估了草原民族的骄傲。
当著名外交家郭冀带着和平使命深入漠北时,他面对的是个刚经历战败屈辱却仍坚守民族尊严的阿鲁台。
在克鲁伦河畔的金帐内,关于称臣条件的谈判陷入僵局,最终以郭冀遇害的悲剧收场,这场外交风波预示着明蒙关系将进入新的动荡期。
此时的蒙古高原呈现出三足鼎立之势:西部瓦剌依托明朝册封壮大实力,东部鞑靼坚守黄金家族正统苦苦支撑,而明朝则通过扶持弱方维持着草原的分裂状态。
这种精妙的平衡将在未来半个世纪里持续塑造着北疆的军政格局,直至达延汗的横空出世才打破这场权力游戏。
而呼伦贝尔草原上的朵颜三卫,作为明蒙之间的特殊存在,将继续在两大势力的夹缝中寻求生存之道,成为十六世纪蒙古重新统一前夜的重要见证者。
天工七年(1409年),春意盎然,漠北草原上风声鹤唳。
自郭冀被害的消息传回南京,紫禁城内的空气便凝固如铁。
乾清宫中,苏宁掷下的茶盏碎片犹在地上,他面沉如水,眼中寒芒让殿内侍立的太监们噤若寒蝉。
“朕以至诚待之,遣使还其部属。乃执杀使臣,欲肆剽掠,敢肆志如是耶?”皇帝的声音不高,却带着金石之音,在大殿中回荡,“逆命者,必歼除之耳!”
圣意决然,北伐已成定局。
次日,奉天殿早朝。
天工帝苏宁当廷颁旨:
“命兵部尚书铁铉为征虏大将军,总制北伐诸军事!武城侯王聪为左副将军,同安侯真为右副将军,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远为左右参将!调集京营、边军精锐十万,即日整军,克日北伐!”
“臣,铁铉,领旨!”已过不惑之年的铁铉出列,声音沉稳有力。
他深知此战关系重大,不仅是雪耻,更是要一举奠定大明在北疆的绝对优势。
朝堂之上,无人反对。
经历了铁路、火器等一系列变革,群臣对皇帝的判断和军队的实力已有空前信心。
大军出塞,旌旗蔽日。
十万明军阵容严整,尤其是中军那数千名肩扛新式“天工式”步枪、身后跟着黝黑火炮的士兵,更是散发着与其他部队截然不同的肃杀之气。
然而,正如战前预料,北伐之路困难重重。
草原广袤,鞑靼游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