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秀女(6 / 6)
成持重,也要锐意进取。如此,方能真正辅佐陛下,共治天下。”
一番话说得在情在理,朝堂上顿时安静下来。
乾清宫,深夜。
苏宁听着马和汇报朝中动向,嘴角泛起一丝若有若无的冷笑。
“皇爷,”马和轻声道,声音在寂静的殿中格外清晰,“这几日,各位大人家中都是宾客盈门啊!齐泰府上前日宴请了十三道御史,武定侯府昨日汇聚了二十多位将领,就连方学士那里,也常有门生故旧往来。”
“让他们争,”苏宁把玩着一枚羊脂玉印,目光深邃,“朕就是要看看,这大明的朝堂,到底有多少派系。”
“那内阁人选......”马和试探着问。
“朕心中已有计较。”苏宁展开一份墨迹未干的名单,“方孝孺德高望重,可安天下士子之心;铁铉精通军务,可平衡文武;解缙才思敏捷,可推行新政......”
他顿了顿,在名单上又添上一个名字:“至于这个齐泰......让他入阁,正好可以安抚那些前朝旧臣。”
马和恍然大悟,躬身道:“皇爷圣明!如此安排,各方势力都能兼顾,既保持了平衡,又确保了新政推行。”
“记住,”苏宁目光如炬,望向殿外沉沉的夜色,“帝王之术,在于制衡。这七个人选,要让他们既能互相配合,又要互相牵制。如此,朕才能高枕无忧。”
数日之后,圣旨下达。
当七人内阁名单公布时,朝野震动:
方孝孺、铁铉、解缙、陈迪、景清、齐泰、张?。
这个精心安排的名单,既照顾了各方利益,又确保了皇帝对新政的掌控。
文官与武将、老臣与新贵、保守与革新,在这七人之中达成了微妙的平衡。
文渊阁的七张交椅,从此将承载起大明王朝的未来,也预示着天工新政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而在乾清宫内,苏宁已经开始筹划下一步的改革。
案头上,摊开的是关于税制革新的奏章。
他知道,内阁之争只是开始,真正的风暴,还在后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