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大明律》(3 / 5)

加入书签

与未来的‘北平大学”,则博采众长,育通

    才之士。四校并立,为国储才!”

    工部尚书宋礼听到“兴建”二字,立刻头皮发麻,急忙出列奏道:“陛下!兴建如此多宏大学府,所耗钱粮巨万,如今国库......恐怕难以支撑如此庞大的开支啊!”

    “宋爱卿无需为钱粮担忧。”苏宁显得成竹在胸,“筹建资金,朕自有安排,不动用国库正项。而且......”

    他刻意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全场,说出了那个足以让整个大明震动决定:“朕决定,在北平营建新都!待新城落成,朝廷即刻迁都北上!”

    “陛下!”一直默不作声的方孝孺终于再也无法保持沉默,声音带着惊愕与劝阻,“迁都之事,关乎国运龙脉,涉及百官万民,岂能如此轻率定夺?南京乃太祖所定,根基深厚,怎可轻易舍弃?”

    “方大人。北平地势雄峻,北可控御蒙古残元,南可俯瞰中原腹地,东可出渤海,西联太行,乃天生的帝王之都!更重要的是......”

    他回身,目光灼灼地扫过殿内那些代表着旧有利益格局的面孔,声音沉静而有力:“南京城,旧制盘根,积弊已深!唯有迁都新城,方能打破桎梏,让新政得以彻底推行!此乃破茧重生之道!”

    “JA......“

    “此事休要再议!南京偏安一隅,不利于大明的长治久安。”

    朝会结束,但风暴才刚刚开始。

    新政的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迅速传遍了南京城的大街小巷。

    秦淮河畔,茶馆酒肆之中,士子文人聚集,议论纷纷,情绪激动。

    “废除科举?那我们寒窗十年,头悬梁锥刺股,学的圣贤文章还有什么用?”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秀才捶胸顿足,几乎要哭出声来。

    “倒也未必是坏事,”一个较为年轻的青衫书生若有所思地翻看着不知从何处抄录的新学目录,“你看这《格物》、《算术》,皆是经世致用之学,若真能学通,或许比那空洞的八股更能报效国家。”

    “可新学师资何来?教材何来?岂是一朝一夕之功?”

    “迁都北平?那可是苦寒之地啊!”

    纷杂的议论,充满了迷茫、期待、抗拒与不安。

    与此同时,紫禁城文华殿内,灯火通明。

    苏宁正在召见首批入选“律法修订委员会”的官员,其中不乏年轻面孔。

    桌上摊开着那部厚重的《大明律》原稿,以及苏宁亲自绘制的一些草图。

    “诸位,”苏宁的手指敲了敲桌面,将众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修订律法,绝非简单地删去凌迟”、“腰斩”等字眼便可了事。我们要做的,是建立一套全新的、完整的司法体系,确保‘公正二字,不再是一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