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夺嫡之争(6 / 8)
nbsp; “母妃,这几日为何总有官员前来拜访?”朱允?困惑地问吕氏,“父王才刚走,他们就这样...………”
吕氏爱怜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傻孩子,他们这是在向你示好。你父王不在了,按照嫡庶之分,你才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
“可是三弟他……………”
“别提那个孽种!”吕氏突然激动起来,“他仗着有点小聪明,处处与你我作对。若是他当了太子,还有我们的活路吗?你忘了他是怎么在朝堂上让你难堪的?”
朱允?低下头,脑海中浮现出苏宁在朝堂上侃侃而谈的身影,心中五味杂陈。
他记得那次在经上,苏宁对《资治通鉴》的独到见解让在场的翰林们都为之赞叹,而他自己却只能照本宣科。
在这场暗流涌动的储位之争中,最淡定的反而是苏宁。
他依旧每日前往吴王府处理自己手中的政务,接见各地大明钱庄和明通商行的掌柜,审阅孝陵学堂的优秀学子的资料,仿佛真的太子之位毫不在意。
“殿下,”马和忧心忡忡地禀报,“今日又有三位官员称病不朝,据说都去了秦王府上。”
苏宁不以为意地翻看着账册:“让他们去。传令各地分号,一切照常运转。”
“可是殿下,若是秦王得势,恐怕会对我们不利。还有燕王那边,据说近日与凉国公走得很近......”
苏宁放下手中的账册,脸上浮现出一丝惆怅:“你以为皇爷爷真的会立二叔为太子吗?或许皇爷爷心里早就已经有了决断。”
九月三日,一个令人意外的消息传来:朱元璋突然召集群臣在奉先殿议事。
当诸王和重臣们赶到时,发现老皇帝端坐在龙椅上,面色凝重,丝毫看不出有恙的样子。
“今日召你们来,是要商议立储之事。”朱元璋开门见山,声音洪亮,“国不可一日无储君,你们都有什么看法?”
大殿内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谁也不敢第一个开口。
终于,兵部尚书沈?率先出列:“陛下,臣以为当立嫡长为嗣。秦王殿下乃皇后所出,年长持重,可当大任。且秦王镇守西安多年,熟知兵事,于国于民都是上之选。”
“臣附议!”几位和秦王朱关系要好的官员齐声应和。
朱元璋不置可否,目光转向文官集团:“你们呢?”
礼部尚书任亨泰出列:“陛下,臣以为当立贤能。吴王殿下聪慧过人,政绩卓著,这些年推行的新政利国利民,实为储君最佳人选。”
方孝孺立即反驳:“任尚书此言差矣!储君当以德为先。二皇孙允?殿下仁孝温良,熟读经史,方为社稷之福。且允?殿下乃太子嫡次子,于礼法最为合适。”
三方势力各执一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