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天道8(1 / 5)
“格律诗音响有限公司”
的牌子,终于在王庙村挂了起来。
股东结构清晰:苏宁作为控股方和法人代表,冯世杰、叶晓明、刘冰作为王庙村方的代表,共同出资入股。
其中冯世杰、叶晓明、刘冰三人的实际出资由苏宁垫付。
丁元英则然于外,担任总策划与顾问,不占任何的股份。
公司成立后,在王庙村召开了一次全体股东和部分村民代表参加的扩大会议。
破旧的村委会会议室里挤满了人,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近乎狂热的期待。
所有目光都灼热地聚焦在丁元英身上,仿佛他不是顾问,而是能点石成金的救世主。
村民们议论着,憧憬着丁元英能带领他们一夜之间摆脱贫穷。
这种盲目依赖的氛围,让丁元英瞬间警觉起来。
他深知,这种将希望完全寄托于某个人身上的心态,是“等、靠、要”
的典型表现,是扶贫项目失败最常见的根源之一,危害极大。
轮到他言时,他没有描绘任何美好的蓝图,反而泼下一盆刺骨的冷水。
他站在众人面前,目光扫过一张张渴望的脸,声音冷静而有力:
“今天坐在这里,需要提前说明一点,我不是什么救世主,也变不出钞票。
格律诗公司只是一条船,一条有可能把大家带出贫困泥潭的船。
但这条船能不能开得动,能不能经得起风浪,靠的不是我丁元英,而是在座的每一位。”
他顿了顿,加重了语气:“市场的竞争,残酷无比,不会因为我们是贫困村就手下留情。
我们要想活下去,要想成功,没有别的捷径,只有一条路可走——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受别人受不了的罪,做别人做不到的成本和质量!”
“忍常人所不能忍,方能成常人所不能成。”
他的话语如同重锤,敲打在每个人心上,“记住,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能救王庙村的,只有王庙村人自己!
靠的是咱们这双手,靠的是不怕苦、不怕累、不要命的这股劲儿!”
这番掷地有声的话,像一针清醒剂,驱散了不切实际的幻想,也点燃了务实奋斗的火焰。
丁元英的计划书细致严谨,从音源采购、箱体生产到质量把控、市场定位,环环相扣,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性,让村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希望。
沉寂的王庙村仿佛被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家家户户都动员了起来。
锯木声、打磨声、讨论声取代了以往的沉寂,贫困的村民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了这场改变命运的战斗中。
为了支持公司初期运营,方便人员往来和部件运输,丁元英将自己那辆最能体现身份的进口宝马轿车贡献了出来,作为格律诗公司日常的公务用车。
然而,这辆车很快就被心思活络的刘冰以“需要经常跑外联”
为借口,半推半就地“占据”
了,俨然成了他的私人座驾。
丁元英对此心知肚明,却只是冷眼旁观,并未点破。
在他眼里,刘冰这种贪图小便宜、虚荣浮躁的作派,恰恰印证了其不堪大用。
他懒得在这种小事上纠缠,因为他预见到,以冯世杰、叶晓明、刘冰三人的心性和格局,很可能根本走不到最后,他们的结局大概率是“趴在井沿看一眼”
,然后“掉下去”
,最终“无疾而终”
。
一辆车的使用权,不过是提前支付的一点“学费”
罢了。
然而,刘冰等人的贪欲并未止步。
看到丁元英如此“好说话”
,他们竟然将目光投向了苏宁那辆象征着绝对实力和地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