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颐养天年(3 / 4)
暖的归来。
她按下送键,照片传到了水花集团的工作群,标题只有两个字:
“回家。”
……
贺兰山下的葡萄园在夕阳中泛着金光。
2o25年的秋天,65岁的苏宁轻轻摇晃着红酒杯,赤霞珠的醇香在空气中弥漫。
身旁的李水花将驼色披肩裹紧了些,指着远处一片特别茂盛的葡萄藤:“看,那是98年试种的第一批。”
他们的脚下,曾经被称为“干沙滩”
的土地,如今铺展着万亩良田。
更远处,闽宁镇的楼宇在暮色中闪烁,高公路如银色丝带蜿蜒其间。
二十多年前,这里还只是戈壁滩上的几间土坯房。
“老苏,记得咱们打的赌吗?”
李水花突然笑起来,眼角的皱纹像绽放的花,“当初我还说这片地种不出粮食。”
苏宁抿了口酒:“谁知道法国葡萄真的能被种活。”
他指向山脚下一栋白色建筑,“现在连酿酒师都定居了。”
“老苏,这都是你做的努力。”
“其实就算没有我,这片土地也会崛起。”
“不!
你是不可或缺的!
没有你我不可能这么幸福。”
“水花,如果有来生,你还愿意嫁给我吗?”
“当然!
我生生世世都是你的女人。”
晚风送来隐约的欢笑声。
庄园入口处,几个年轻人正在合影……
麦苗和水花地产的高管们刚结束季度会议。
她已经接任水花地产总裁三年,如今正在向其他行业转移和进军。
镜头前,她习惯性地整理着左胸的徽章,那是当年在福建打工时获得的“优秀员工”
奖章。
……
“马得宝又送样品来了。”
李水花指着桌上包装精美的礼盒,“他那个有机农场,现在供给全国三十多家高端市。”
苏宁拿起盒子端详:“‘金沙滩’商标用得挺像样。”
他想起那个曾经为种蘑菇愁眉苦脸的年轻人,如今已是宁夏有机农业协会会长。
此时,管家轻轻走来:“苏老,电视台的采访提纲送来了,关于闽宁镇三十周年庆典的。”
苏宁和李水花两人相视一笑。
这个每年都要接受几十次采访的“扶贫模范夫妻”
,至今仍保持着最初的默契……
苏宁谈政策与理念,李水花讲实践与数据。
书房里,李水花翻开相册。
泛黄的第一页贴着1996年的照片:土坯房前,年轻的苏宁正给村民讲解搬迁政策,而她站在一旁,手里拿着简陋的蘑菇种植手册。
往后翻,每一页都是里程碑:2oo1年第一瓶葡萄酒装瓶、2oo8年个水花广场开业、2o16年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
……
“最该感谢的是他们。”
苏宁指着照片里那些熟悉的面孔……
张主任、白老师、凌教授、陈金山、马得福……
有些人已经离世,有些人仍活跃在一线。
夜色渐深时,孙女苏晓禾视频通话。
她在复旦大学读大三,背景是灯火通明的图书馆:“爷爷奶奶,我的乡村振兴课题获奖了!
用的全是咱们家的案例!”
看着屏幕上朝气蓬勃的年轻脸庞,李水花突然想起那个为了一口水窖被迫嫁人的少女。
命运的齿轮转了一圈,又回到原点,却已是完全不同的风景。
闽宁镇三十周年庆典这天,阳光格外灿烂。
主会场设在当年第一批移民落户的地方,如今是能容纳万人的市民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