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舆论压力(3 / 6)
装上印着熟悉的中文“自热米饭”
小字。
价格只有传统军粮的三分之一,口味却好得出奇,自然是让华尔街那帮饕鬄利润空间暴增。
……
2oo3年7月1日,美国帕洛阿托。
简陋的办公室里,马丁·艾伯哈德和马克·塔彭宁紧张地看着对面西装革履的亚洲男子。
桌上放着的支票上那一长串零让他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永仁汽车集团将成为特斯拉的最大投资者,”
苏宁的特别代表林世民推了推眼镜,“初始注资24亿美元,换取51的股份和董事长职位。”
艾伯哈德的手微微抖:“这……这远我们的预期。
但我们必须确认,你们是否会干涉公司的技术路线?我们坚持使用交流感应电机,这是对尼古拉·特斯拉的致敬……”
林世民微笑:“苏先生非常欣赏二位的技术远见。
事实上,永仁在中国拥有顶尖的稀土永磁材料研究团队,他们很期待与特斯拉工程师合作。”
他滑动平板电脑,展示出一系列专利文件和实验室照片:“我们认为,未来电动汽车的竞争不仅是动力系统,更是整个能源生态。
永仁在太阳能和储能领域的研究将与特斯拉形成完美互补。”
塔彭宁仔细查看着文件,突然抬头:“这些电池技术……已经达到量产水平了?”
“先不说在中国苏州的新能源电池生产基地,光是在中国常州的新工厂下个月就能投产,”
林世民从容回答,“能量密度比现有产品提高37,成本降低29。
苏先生称之为‘跨越式合作’——特斯拉负责设计和品牌,永仁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
当两位创始人最终在合同上签字时,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份文件将开启一个怎样的新时代。
而在洛杉矶的苏宁,已经审阅完另一份标着“锂矿资源全球布局”
的绝密文件。
……
到2oo3年底,永仁集团的财报显示其国防相关收入飙升至创纪录的18o亿美元,净利润率达到惊人的28。
更引人注目的是,公司股价在过去九个月内上涨了347,成为全球市值增长最快的企业。
《华尔街日报》在头版刊登了深挖报道:“永仁现象:一家华人背景公司如何重塑美国战争经济”
。
文章详细描述了这家神秘企业从零售和国际贸易、汽车制造到军事后勤的惊人跨越,却无法解释其中最关键的谜团……
为何华盛顿的政治精英们如此信任一个背景复杂的商人?
答案或许藏在白宫西翼某次不公开的会议上。
当国家安全顾问赖斯质疑永仁的华人背景时,布什总统只是笑了笑:“比起那些要价过高的传统承包商,我宁愿和一个知道分寸的‘外人’做生意。
至少他不会在《华盛顿邮报》上乱说话。
另外苏宁同样是拥有我们阿美莉卡的合法国籍。”
而在洛杉矶,苏宁正审阅着一份新的投资清单……
页面上赫然列着face、youtube等初创公司的名字。
世界正在改变,而他,早已布好了下一局棋。
……
2oo4年3月,《华尔街日报》总部。
调查记者丽莎·陈盯着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文件,手指轻轻敲击着键盘。
六周前,她偶然现永仁集团在开曼群岛的离岸公司网络异常复杂,这个线索将她引向了一个始料未及的方向。
“你绝对不会相信我现的东西,”
丽莎对着电话那头的编辑说,“那个神秘的亚洲富豪苏宁?我们的‘商业奇才’实际上是二十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