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开疆拓土(1 / 6)
1998年的深秋,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的沙盘室里,一场足以改变中国手机产业格局的谈判正在进行。
沙盘前,美籍华人企业家苏宁的手指划过一片标注为“a3-o7”
的地块。
他今天特意穿了一身深灰色中山装,袖口处绣着若隐若现的回字纹,既显庄重又不失华商特色。
“赵局长,我们准备在这里建研中心,配套的二十家供应商分布在半径五公里内。”
他的指甲在沙盘上敲出轻响,声音在安静的会议室里格外清晰,“但组装厂我们只参股不控股。”
苏州招商局赵局长扶了扶金丝眼镜,镜片后的目光带着审视:“苏总,您这模式倒是新鲜。
按照惯例,外资企业独资更便于管理……”
“所以我们在美国独资,在中国合资。”
苏宁嘴角微扬,示意秘书分文件。
文件扉页印着烫金的“永仁产业链生态计划”
,内页详细列出了十五家国企的改造方案。
当赵志明翻到苏州电子元件厂那页时,眉毛不由自主地跳了跳……
这家濒临破产的老国企,在方案中将被改造成高端电路板生产基地,投资额高达23亿元。
“苏总,您这是要当活雷锋啊?”
赵局长半开玩笑地问,手指却紧紧捏着文件边缘,指节泛白。
苏宁端起面前的青花瓷杯,碧螺春的清香氤氲而起。
他透过茶烟望向窗外秋阳下的工业园区,声音低沉:“我没有那么高尚。
只是不想招惹太多麻烦而已。”
茶杯放回桌面时,一份补充协议滑到赵局长面前。
这份由永仁律师团精心设计的“地方技术专利费”
条款,承诺每部手机支付o5的费用,既规避了政策限制,又给了地方政府长期收益。
“闪电模式。”
苏宁用万宝龙钢笔点着协议上的条款,笔尖在纸上留下一个几不可见的墨点,“就像闪电击中大地,能量分散但脉络清晰。”
三小时后,当协议基本敲定时,会议室门突然被推开。
一个穿藏蓝西装的中年人快步走入,赵局长立刻站起身:“李市长!”
苏州市府的李市长径直走向沙盘,拿起代表永仁研中心的蓝色标识牌:“苏总,听说您要把手机操作系统研放在苏州?”
他的普通话带着吴语特有的绵软腔调,“而不是上海张江?”
会议室瞬间安静得能听见中央空调的出风声。
所有人都知道,这是最关键的问题……
研中心意味着高端人才和持续税收,是每个城市争夺的香饽饽。
苏宁合上笔记本电脑,出“咔嗒”
一声轻响:“以前永仁集团和苏州的合作很愉快,所以有了现在新的合作。”
他顿了顿,目光投向窗外正在施工的独墅湖高教区,“更何况,这里有中科大苏州研究院。
丝绸之府的人才优势,张江比不了。”
李市长笑了,从秘书手中接过钢笔,在协议上签下名字:“苏总,看来您比本地人还了解苏州。”
“李市长,我这人一向怕麻烦,只想不问世事的经商。”
苏宁微微颔,眼中闪过一丝难以捉摸的光芒。
“明白!
市政府这边绝对做好所有的安排。”
李市长爽朗地笑道。
签字笔落下的刹那,窗外恰好传来雷声。
1998年长三角最后一场秋雨,来得正是时候。
……
深圳赛格科技园的三楼会议室里,烟雾缭绕。
十五家潜在供应商的老板围坐长桌,盯着投影幕布上的“永仁标准”
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