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7节(3 / 4)

加入书签

部小说面世,广大读者知道消息自然踊跃购买,竞相阅读,并且很快便形成了一股炙热的潮流。

32万份、81万份、117万份、140万份—

读者们汹涌的热情让销量萎靡多年的《当代》只用了一期杂志便重回盛年,

一个月的时间里1993年第3期《当代》就创下了140万份的销量。

即便是放在七八年前文学期刊最鼎盛的时候,这个数据也是一线文学杂志当中的者,更何况是文学杂志已经没落的今天。

《当代》编辑部乐观的估计,这一期杂志销量应该可以轻松突破200万份,由此可见林朝阳在中国读者当中的号召力。

当然了,《当代》的热销除了林朝阳的号召力,最关键的还是《猎人安布伦》绝佳的质量。

在这部小说里,主人公安布伦在明知前路危难重重的情况下,毅然选择送「我」就医。

一路冲破各种艰难险阻,几度濒临绝境,却始终没有放弃,深刻的展现了人性的伟大和光辉,让所有读者为之动容。

有许多读者在读过这部小说之后,给《当代》编辑部写信,将这部小说称之为「中国版《老人与海》」。

对于很多作家而言,他们并不喜欢自己的作品被贴上「某某第二」、「xx版xx」的标签,但这样的称呼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读者们对于作品的认可和喜爱。

这些读者也并不是认为《猎人安布伦》就真的比《老人与海》差,他们只是迫切想寻找一个更具象的概念来表达自己在阅读过这部小说后的震撼感受。

「中国版《老人与海》」,就是读者们能想到的对这部小说最高的褒奖。

称呼的重点不在「中国版」,而在「《老人与海》」。

他们想说明的是,这部小说的伟大一如《老人与海》。

第593章古典侠义精神

读者们对于《猎人安布伦》的喜爱促使他们想为这部小说贴上「中国版《老人与海》」的标签。

随着小说影响力的不断发酵,这种自发的行为也收获了更多读者的认可,但读者当中的这种呼声却并遭到了文学界不少有识之士的反对。

在很多评论家看来,《猎人安布伦》在情节设定和人物塑造上确实与《老人与海》有异曲同工之妙。

比如主人公都必须面对重重险境,比如在困境中的坚守和抗争。

但除了这些相似的地方,《猎人安布伦》与《老人与海》还有更多的不同。

在《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困难也好、险境也罢,更多的是他为了证明自己而主动选择的。

在《猎人安布伦》中,安布伦这个沉默寡言的猎人却是为了一句承诺而甘冒生命危险。

在《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是孤胆英雄,哪怕是为了带回一副鱼骨架,也要坚持下去。

在《猎人安布伦》中,安布伦是有伙伴的,他的伙伴是他的驯鹿和猎犬,他视它们如生死相托的战友。

两者在价值观上有着本质的不同,一个是典型的美式个人英雄主义、一个是中国式的集体主义和牺牲精神,这也恰恰反应了中美两国不同的意识形态。

最新一期的《燕京文学》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从

看中国古典侠义精神》的评论文章,很好的揭示了这部小说的内核。

「安布伦在鄂伦春语中的意涵是‘安静」,人如其名,沉默寡言的安布伦从不夸口、从不说大道理,却用行动践行着「重义守信,轻身不惜死」的古典侠义精神。

他将承诺看得比命还重,但并不轻视生命,他敬畏生命、敬畏自然。

安布伦这个人物的精神激励着人们在困境中坚守、抗争的决心,也激发了我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考。

在与暴风雪、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