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7章 内功深厚(2 / 5)
朝阳将新书第一卷内容修改完毕,没有急着继续创作,而是将书稿送到了燕大的王永兴处,请他帮忙斧正斧正。
送完书稿后又过大半个月,林朝阳才接到王永兴的电话,说要请他到家里谈一谈。
到了王永兴家,两人闲话几句,王永兴笑着说道:「年纪大了,看东西太慢,想着也慢,让你久等了。
」
「您说的哪里话,是我让您受累了。
」
说着话,王永兴拿出了笔记本,「现在记性不好,这书我边看,边写了些东西,权当是我的读后感吧。
」
他态度谦和,林朝阳接过笔记本翻看。
「」-朝阳同志此一部小说,要写的是中国封建社会巅峰的百科全书,场面宏阔,人物众多,
事件繁富,矛盾丛生,多种人物同时登场,多种矛盾同时展开。
」
「第一卷内容大篇幅描述了隋末的群雄逐鹿,但实际上李氏王朝的权力更迭才是暗藏在其中的主线,贯穿始终。
李家与隋朝的矛盾丶李家与各路起义军的矛盾丶李家内部的矛盾,形形色色纷纷攘攘,此消彼长此盈彼缩」
「总体来看,第一卷小说既有严格的历史依据,又有深刻的思想见解,较为真实的丶深刻的反映了隋末李渊丶李世民父子所主导的王朝交替和新生王朝的权力斗争。
朝阳同志对隋末唐初的历史下了极大的功夫,内功深厚不逊于专家学者。
对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丶社会状况丶宫廷生活丶典章制度丶风土人情乃至三教九流略等,无不了如指掌,因而才能在作品中写出如此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王永兴的「读书笔记」记了足足十几页,要是细算起来,少说也得有五六千字。
从各个角度阐述了对小说的看法,态度严谨又客观,其中不乏溢美之词。
当然,也提出了几处可供完善的建议,主要是史料与小说之间值得推敲之处。
读完这份「读书笔记」,林朝阳心中感动不已。
再三道谢后,又跟王永兴探讨了一阵,欣然接受了这些建议,最后心满意足的离开。
4月里,两年一度的庄重文奖再度开启了评审进程,在小六部口胡同西院召开了本届评奖的第一次会议。
自1988年第一届举办以来,庄重文奖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
因为这个特殊的年份,林朝阳破例受邀担任评委会荣誉主席,消息传出后,一下子为庄重文奖吸引了界的众多目光。
成立十年以来,庄重文奖凭藉着公平丶公正丶公开的评奖制度,受到了界同仁和读者群体的广泛认可。
在整体影响力上甚至已经隐隐压制了茅盾奖上,毕竟茅盾奖受政治因素影响太深。
几届以来评奖周期时不时就要变动一下,而庄重文奖雷打不动的两年一届,稳定性更强。
出现这种情况,文协作为组织方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早几年,为了遏制国内奖项泛滥的情况,文协取消丶合并了不少奖项。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被合并进鲁迅奖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丶中篇小说奖。
但合并后的鲁迅奖并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效果,究其原因,还是评奖制度沦为了分蛋糕模式。
去年首届评奖,设置了短篇小说丶中篇小说丶报告丶散文丶诗歌等九个单项奖项,一共70
篇部作品获奖。
一次评奖70篇部作品获奖,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筹备近十年的鲁迅奖也几乎在第一届面世后,就失去了其问鼎当代桂冠的可能。
而相较于鲁迅奖的贪大丶贪全,茅盾奖则犯了另一个毛病。
过分强调作品的史诗性,过分偏爱现实主义风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