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临城县(1 / 4)
“你看那台简仪,”顾倾城的目光首先被那座结构精巧、刻度清晰的仪器吸引,她轻轻拂去衣袂上沾染的几片落叶,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上次来太过匆忙,未能细细品味。你瞧它的赤道装置,相较于浑仪更为简化,却极大地提高了观测精度。郭守敬当年改良此仪,真是了不起的创举!”
陈晓阳颔首赞同,他缓步走到简仪近前,手指几乎要触碰到那冰凉而光滑的青铜表面,仿佛能感受到千年前天文学家们指尖的温度。“是啊,”他接口道,“史书记载,郭守敬在太史令任上,领导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邢台的这台简仪,便是其中的重要观测工具。它的设计理念,甚至比西方类似仪器早了数百年,这是何等的智慧与魄力!”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仪器上细密的刻度和复杂的环圈,“你再看这些刻度,虽历经沧桑,有些地方已模糊不清,但仍能想见当年工匠们精湛的技艺。每一道刻痕,都凝聚着他们对宇宙的好奇与探索。”
两人沿着遗址的小径缓缓前行,目光依次掠过浑仪、仰仪、圭表等仪器。那座巨大的仰仪,如同一口仰放的大锅,锅口刻有方位,内部则刻有星图,通过在中心小孔插入的“景符”,便能观测太阳的位置和日食。顾倾城驻足仰仪旁,想象着当年天文学家们在此日夜观测,记录星辰流转、日月运行的场景,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跨越时空的共鸣。
“元代的天文成就,在世界历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陈晓阳感慨道,“郭守敬编制的《授时历》,精度之高,在当时无出其右,沿用三百六十余年。而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这些精密的天文仪器作为基础。邢台能保存下这些珍贵的遗产,实属难得。”
顾倾城微微点头,她望着眼前这些或完整或残缺的仪器,它们不仅仅是冰冷的金属,更是一个个鲜活的历史坐标,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它们见证了古人“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探索精神,也激励着后世之人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未知。
阳光渐渐西斜,将两人的身影拉得很长。他们在遗址旁的石凳上坐下,心中思绪万千。再次来到这里,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先贤智慧的一次深度对话。这些元代天文仪器,如同一座座丰碑,永远矗立在邢台大地上,也矗立在每一个向往科学与文明的中国人心中。它们的故事,还将被一代又一代人传颂下去,激励着更多人去仰望星空,去探索宇宙的奥秘。
暮春时节,邢台市的午后阳光正好,微风不燥。顾倾城和陈晓阳并肩走在通往湖心岛的石桥上,脚下的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光滑,缝隙间偶有几株顽强的青草探出头来。
“记得上次来,还是去年深秋,岛上的银杏叶落了一地金黄。”陈晓阳望着远处波光粼粼的湖面,湖面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还有岸边依依的垂柳。风吹过,柳枝如少女的发丝般轻轻拂动,带起一阵沁人心脾的绿意。
顾倾城微微颔首,嘴角噙着一抹浅笑:“是啊,时光过得真快。你看,今年的荷花开得比去年还要早一些,已经有零星的花苞立在水面了。”她伸出手指,遥遥指向湖心岛深处那一片田田的荷叶。墨绿的荷叶挨挨挤挤,像一把把撑开的小伞,有的轻浮于水面,有的亭亭玉立,水珠在叶面上滚动,晶莹剔透,煞是可爱。
两人缓步踏上湖心岛,岛上林木葱郁,空气格外清新,带着湿润的水汽和花草的芬芳。环岛的小径蜿蜒曲折,两旁是修剪整齐的灌木丛和各色叫不上名字的野花,红的、黄的、紫的,点缀在绿叶间,煞是好看。偶尔有几只色彩斑斓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追逐嬉戏,为这宁静的小岛增添了几分生机与灵动。
“找个地方坐坐吧?”陈晓阳提议道,目光落在不远处一棵巨大的垂柳下,那里有几张古朴的石凳。
顾倾城欣然同意。两人在石凳上坐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