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9章 京师大学堂 7(2 / 2)
定,司礼监掌印太监陈矩便捧着一份奏疏,脚步轻捷却又异常稳重地走了进来。
“皇爷,河南八百里加急递来的奏书。”
“河南?”
朱翊钧抬起眼,眸中闪过一丝精光:“谁的?”
“是河南左布政使赵彦,赵大人的密奏。”陈矩双手将奏书呈上。
“赵彦?”朱翊钧心中微动,接过奏疏。
他知道赵彦是申时行的门生,官声尚可,但能力在朱翊钧看来只能算中平。
在这个节骨眼上,他主动上奏?
他熟练地拆开火漆,展开奏疏,目光迅速扫过。
起初,他的表情还带着惯常的审阅姿态,但很快,他的眉头微微挑起,眼神变得专注起来……
奏疏是赵彦亲笔所书,字迹工整,条理清晰。
内容赫然是关于河南学田案的“自查”结果!
奏疏中,赵彦以“臣等失察,惶恐无地”开头,详细陈述了接到朝廷关切后,布政使司如何“痛下决心”,“雷厉风行”地组织力量,对全省学田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摸排。
结果“触目惊心”!
奏疏承认,经核查,河南省内确有不少州县存在学田“名实不符”、“以劣充好”的情况,尤其以归德府永城县等地为甚。
前任及不法胥吏,主政官员利用职权,将捐献或划拨的良田置换为低洼贫瘠之地,导致学田收成大减,形成账目亏空。
赵彦在奏疏中痛心疾首地表示,此乃“臣等督管不力,察验不严”所致,甘愿领罪。
然而,奏疏的后半部分,笔锋一转,变成了“戴罪立功”的汇报。
赵彦声称,已责令相关府县“限期整改”,务必在开春前,将能被追回的原属学田的良田重新登记造册,纳入学田管理……
对于无法追回或确实已损毁的田亩,则由布政使司统筹,从其他官田划拨相应亩数补足,并请求朝廷允许分两年核销因此产生的部分“历史亏空”。
同时,附上了一份长长的名单,列出了四十五名涉事的官员。
这些官员中,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温纯。
看来,赵彦在得知皇太子到了河南后,那是真的害怕了,连自己的名声都不要了。
朱翊钧看完,将奏疏轻轻放在御案上,身体向后靠在龙椅的靠背上……
这份奏疏,看似请罪,实为自救……
“呵……”朱翊钧轻笑一声,手指无意识地在光滑的御案上敲击着:“这个赵彦,动作倒是快得很。朕估摸着,太子和孙承宗那边应该才刚刚摸到门路,他这边连锅都端上来,还把厨子都给绑了……”
他想到远在河南的儿子,那个初次独立办差就遇上如此大案的少年太子。
赵彦这一手“抢功”兼“自救”,虽然打乱了些许节奏,但也等于变相帮太子扫清了许多障碍,使得案件不至于陷入僵局或者引爆不可控的官场地震……
“看来,”
“朕的儿子,今年说不定……还真能赶回来过年。”
殿外,北风依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