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3章 刘家庄的传统!!!(3 / 5)

加入书签

胶泥放入模子里制作的,不论大小一律是三片子嘴,支棱着两只长耳朵,人形兔脸,脸上描眉,油粉有红有白,身上全披绿袍,顶盔束甲,插旌旗,骑狮虎犹如将军威风凛凛。

有的是怀中抱杵的小兔在捣药;还有的肘关节和下颌能活动,称“吧嗒嘴”兔儿爷,特让孩子们喜欢。

刘家庄人一般来说除买大的兔儿爷祭月使用,还要买几个小些的供孩子们把玩。

李则凯有好奇地请教道:“那为何称这兔子玩偶为兔儿爷呢”

刘竟斋则笑着道:“这背后与我们燕京的爷文化紧密相关。

在我们燕京,爷不仅是一种尊称,更代表着一种威严与地位。

因此,有恩于百姓、深受大家喜爱的玉兔也被赋予了这一尊贵的称号……”

但是,刘竟斋对李则凯说这制作“兔儿爷”的手艺几年前差点失传了。

随着时代的演变,京城人过中秋时节拜祭兔儿爷的习俗逐渐被淡忘,“兔儿爷”的形象也渐渐从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了。

而刘家庄是燕京少数还正在坚持这老传统习俗的地区。

七八十年代以后,随着老一辈艺人们的相继离世,兔儿爷这一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机。

幸运的是,“刘家庄民间艺术保护中心“在多方寻访后,终于找到了年近六旬的刘起翔老师。

这位身怀绝技的老艺人,成为恢复这项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的最后希望。

刘家庄民间艺术保护中心是一家致力于抢救与传承民间文化遗产的专业机构。

自85年成立以来,该中心组建了由民俗专家、非遗传承人组成的专业团队,足迹遍布全国。通过深入调研、系统整理和数字化保护,已成功抢救了包括皮影戏、剪纸、泥塑等在内的228项传统技艺,其中43项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而刘起翔也不负众望,凭借着深厚的记忆和精湛的技艺,成功地将兔儿爷重新带回人们的视野。

他是继承父业,自幼投身于泥彩塑的创作,这成为了他的必然选择。

传统的兔儿爷虽然是由胶泥烧制而成,但随着胶泥资源的日益减少,刘起翔巧妙地将原料替换为陶泥,这样不仅易于保存,还能保持其原有的艺术魅力。

在制作过程中,他需要先用模具翻塑出兔儿爷的空心胎,再经过长时间的晾晒、抛光和修边,使兔儿爷的脸部呈现出光滑细腻的效果。

接下来,便是进窑烧制和最后的上色环节。

经过一系列精心制作,一个神采奕奕的兔儿爷才最终呈现在世人面前。

近年来,随着“刘家庄民间艺术保护中心”这样的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日益重视,传统手工艺品的生意也变得愈发火热。

然而,一些人为了追求利益,缺乏对民俗文化的深入了解,加之“短平快”的制作模式,导致他们制作出的产品往往粗制滥造。

刘起翔对此表示担忧:“现在市场上充斥着各种版本的兔儿爷,但因为缺乏对民俗文化的深刻理解,这些作品往往不符合传统的规范。”

他对传统兔儿爷的坚守与创新有着自己的见解。

刘起翔坚决反对任何有悖传统的随意改动,例如,有人为了美观,将兔儿爷背后的靠背旗从一杆增加到两杆甚至四杆。

他解释道:“兔儿爷背后的这杆旗蕴含着深厚的民俗文化。传说中,兔儿爷是在寺庙的山门外被发现的,这杆旗正是他发现地点的象征。

在老燕京,甚至有一句歇后语‘兔儿爷的靠背旗——独挑’,常用于市井街溜子之间的单挑场合,寓意一对一的公平对决。

刘起翔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