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飞鸿总编的判断(2 / 3)
这一次,他没有在邮件里写太多恳求的话,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总编,按照您昨天的指点和AI的建议,我修改了稿子,请您再审阅一下。”
发送成功。
陈默盯着屏幕,心脏不受控制地狂跳起来。成败,在此一举!
他不知道的是,此刻,飞鸿总编的办公室内,一场针对新编辑的培训课,正在进行。
此刻,费洪正站在投影幕布前,给十几个新入职的编辑进行培训。
“做我们这一行,眼光最重要。”费洪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你们要学会分辨什么是璞玉,什么是顽石。璞玉稍加雕琢就能大放异彩,而顽石,就算你花再多心思,也可能只是块茅坑里的臭石头。”
底下的新编辑们一个个正襟危坐,认真听讲,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对于他们这些刚入行的新人来说,总编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是日后工作的金科玉律。
“我知道,你们很多都是新人,手里作者资源不多,急于出成绩。”费洪目光扫过众人,“所以,看到一些有经验的老作者投稿,可能会觉得是捡到宝。但我告诉你们,越是这种‘老扑街’,越要警惕。”
“老扑街?”一个戴眼镜的年轻女编辑小声重复了一句,脸上带着疑惑。
费洪点了点头:“没错,就是那些写了好几年,甚至换了好几个马甲,但始终火不起来的作者。这类作者,往往有几个共同的毛病:思维固化,不愿意接受新事物;笔力有余,但灵气不足,写出来的东西匠气太重;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往往自我感觉良好,听不进编辑的意见。”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几分告诫:“收作者,要么收那些有潜力、有冲劲的新人,一张白纸,可塑性强;要么收那些已经证明过自己的大神。至于那些在泥潭里打了好几年滚,还没扑腾出水花的老作者,除非他能拿出让人眼前一亮,完全颠覆你对他以往认知的东西,否则,尽量别碰。浪费时间,也浪费资源。”
为了让自己的话更有说服力,费洪走到电脑前操作了几下,投影幕布上出现了一个文档。
“就拿这个作者来说吧,”费洪指着文档的作者名,“陈默。这个笔名,我有些印象,大概三四年前就给我投过稿,当时就被拒了。昨天,他又给我发了一份稿子。”
他点开文档,正是陈默昨天用灵感咖啡写出来,又被AI判定扑街概率99.99%的那份原始稿件。
“大家可以看看,这个开头,这个设定,是不是感觉很熟悉?”费洪的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嘲讽,“没错,典型的老套路。人物脸谱化,剧情平庸,文笔干涩,缺乏爽点。这种稿子,别说现在,就是放到五年前,也大概率是扑街的命。”
新编辑们纷纷凑近细看,一边看一边小声议论,不时有人点头,显然是认同总编的判断。
“我昨天也直接指出了他的问题,题材过时,让他多看看现在的畅销榜。”费洪继续说道,“咦,他又给我发过一份修改好的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