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向阳而生(6 / 6)

加入书签

改作文时,常常读到他们对山外世界笨拙而真挚的想象,也读到那份与年龄不符的、对家中老人的担忧。

学校的老师们,则像一个个坚守的哨兵。

几位年近退休的老教师,本可以调到条件更好的县城,却选择留了下来,用他们的话说,“我们走了,这些娃娃怎么办?”

年轻的支教老师来了又走,像候鸟,把新鲜的知识和视野留下,却也带走了孩子们一次次积攒又落空的期待。

“明诚慈善基金会”

确实在尽力的资助这样的学校,在努力改变他们的环境。

她当然知道明诚基金的力量终究是有限度的。

太多渴望改变命运的学校在排队等候,太多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在默默期盼。

审批流程需要时间,资源需要合理分配——这本是无可厚非的现实。

但教育这件事,从来都等不起。

早一年建起实验室,可能就会多几个爱上物理的孩子;早一个月装上热水器,可能就会少几个在寒冬里感冒的身影。

对这群正在青春路口张望的少年来说,每一个“早一点”

,都可能改变他们人生的轨迹。

此刻,李静握着手机,屏幕上周硕的回复像一束光,穿透了山区惯常的沉寂。

这束光不仅照亮了斑驳的教室墙壁,更照亮了她心底那个几乎快要被现实磨平的信念。

原来真诚的坚守,真的会被看见;原来平凡人的故事,真的拥有打动世界的力量。

她想起王明那双因为爷爷的故事被郑重对待而亮的眼睛,想起同事们深夜备课时的疲惫侧脸……

此刻,她对周硕的感激是无以复加的,是根本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有了很多像他这样的人,世界才会一直在变好。”

她想。

她开始认真地、一条一条地罗列学校最真实的需求:一家有补贴的低价的食堂,一套完整初中理化生实验器材,一间拥有热水器的浴室,以及,一笔能够帮助像王明那样品学兼优却家境困难的孩子顺利完成学业的助学金。

这些需求简单而又卑微,却承载着这所深山中学最迫切的渴望。

她仔细斟酌着每个用词,既不愿夸大困境以博取同情,又必须如实呈现这些需求对师生们的意义。

整理完这份清单,窗外已是暮色四合。

山风拂过校园,那排老钢窗又开始出熟悉的哐当声。

但此刻听来,这声音不再显得破败,反而像是一倔强的进行曲。

李静将文档保存,取名为《向阳而生》。

这个名字是她刚刚想到的,这些深山里的孩子,不就像追逐阳光的向日葵吗?即使生长在贫瘠的土地上,依然努力向上,渴望绽放。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