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同出一脉(3 / 4)

加入书签

他拼命。

陈观堂见没有人反对,又继续问道:“那么,基于《古文尚书疏证》这部着作所展现出的、无可争议的卓越学术水准与开创性贡献,我提议,授予其作者周硕同学文学硕士与文学博士双学位。

同意此提议的评审,请举手。”

依旧没有人反对,评审席上的专家们举起手臂的度,甚至比刚才还要快,还要整齐划一。

开什么国际玩笑,在座的评审专家、教授、学者们,他们的学术成果,根本就没有一个能够与之比肩的,如果这样的成果都不能获得博士学位,那他们不得羞愧得上吊?

陈观堂见此,满意的点了点头。

“现在我宣布,”

陈观堂的声音在寂静的答辩厅里显得格外洪亮而庄重,“经过答辩委员会全体专家的审议与质询,一致认为——”

他刻意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台下每一张屏息凝神的面孔,最终落在周硕平静而从容的脸上。

“周硕同学的博士学位论文《古文尚书疏证》,资料浩博、论证缜密、前人所未,其学术价值与原创性,已达到乃至远本专业博士学术水平的要求!

其硕士阶段应修课程与研究成果,亦已由学院审核通过,完全达标!”

“因此,答辩委员会一致通过决议:授予周硕同学文学硕士与文学博士双学位!”

“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祝贺周硕同学!

祝贺我们京大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博士!”

陈观堂的话音落下,台下有着一瞬间的寂静,似乎在消化着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

22岁的文学博士!

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世界级文坛大师!

然后激烈的掌声就淹没了整个礼堂。

那些白苍苍的考据派老先生们激动得满脸红光,手掌拍得通红也毫不在意,仿佛要将毕生的欣慰与激动都倾注在这掌声里。

旁听席上的学生们更是用力鼓掌,眼神里充满了震撼和仰慕,他们见证了一个传奇的诞生,一个让他们望尘莫及,却又与有荣焉的传奇。

良久,掌声终于停息。

陈观堂看了一眼下面的评审,以及旁听的学生们,目光又回到周硕身上,微笑着说:“周博士,按照流程,请你做最后陈述。”

周硕微微向评审席和观众席鞠躬,他的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声音清晰而沉稳:

“感谢陈院长,感谢各位评审老师提出的宝贵意见和深入质询。

感谢我的导师刘清澜教授一直以来的悉心指导。”

“《古文尚书疏证》的完成,并非终点。

它是对一段公案的厘清,但更是对‘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学术精神的呼唤。

学问之道,浩如烟海,我今日所成,不过是在前辈先贤指引下,略尽绵力。

未来,我将继续秉持此心,在学术道路上勉力前行。”

“谢谢大家。”

他的言简短、谦逊,与他庞大的学术成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评审席的专家们,听完这段话,看向周硕的眼神,也越的和善,越的满意。

答辩已经结束,但人群却并未就此散去。

那些旁听的学生,还没来得及与这个自己亲眼见证的传奇搭话,就看到了让他们毕生难忘的一幕:

那些平日里不苟言笑、令人望而生畏的考据学派大佬们,此刻竟全然不顾风度,你推我挤地围在周硕身边,活像一群争先恐后追星的年轻人。

一位胡子花白、戴着厚厚镜片的老先生几乎把脸凑到了周硕面前,急切地开口:“周先生,您这部《古文尚书疏证》什么时候出版?需不需要老夫代为作序?”

他话音刚落,旁边另一位身材高瘦的教授立刻插话:“郑老您年纪大了,这等耗费心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