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中元节(2 / 2)

加入书签

。”

    “其二,循序历练,增其见闻。”赵闲庭继续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商之道,在于通晓人情,明察时务。不必一开始就让她独自闯荡。可先让她跟随村里信得过的、经常外出跑小生意的行脚商或者相识可靠的跑商,在近处州县走动。让她亲眼看看市集如何运作,货物如何流通,价格如何起伏,与人打交道有何门道。这既是历练,也是学习。待她年纪稍长,见识增长,再考虑是否给予本钱,让她尝试经营一些本小利微、风险可控的货品,比如咱们崤山的药材、山货,或者从洛阳、渑池贩些此地稀缺的针线、布头、书籍纸笔等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29章中元节(第2/2页)

    他最后总结道:“此二者,一内一外,一静一动,相辅相成。既能满足安盈向学之心,开阔其眼界,又能让她脚踏实地,接触世情。至于将来她究竟能走到哪一步,是成为学养深厚的才女,还是如俞大娘那般成功的商贾,亦或兼而有之,皆看她自身造化与机缘。你们做父母的,能如此为她计深远,已是难得。”

    柳月娘听完这一席话,心中豁然开朗,仿佛一块大石头落了地。赵闲庭的建议既考虑到了安盈的志向,又顾及了现实的可行性,更援引了古之成功女子为例,让她倍感踏实和鼓舞。

    “闲庭兄弟,你这番话,真是解了我们的心结!”柳月娘激动地道谢,“就按你说的办!我们先为她寻访女先生,打牢根基。历练的事,也慢慢筹划起来。”

    此时的他们并不曾想到,他们的大女儿石安盈在这条由“耕读”筑基、“商贾”拓展的独特道路上,一步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而石家的未来,也因这份对子女不拘一格的培养与期待,增添了更多、更坚韧的可能。

    七月十五,中元节至。

    青溪村是由早年避祸、逃荒的多姓人家陆续聚居而成,下山之后也有不少流民并入。并无统一的宗族祠堂。但这并未削弱村民们对祖先的追思之情。

    清晨,薄雾尚未散尽,村里便弥漫开一股混合着艾草、柳枝清新气和纸钱焚燃的特有味道。家家户户的门楣、窗棂上都插上了新采的艾草与柳条,既是辟邪,也像是为可能归来的祖先魂灵指引家门。

    村中并无统一的祭典,祭拜主要在各自家中进行。

    家境稍好些、讲究些的人家,如老村长林茂家、赵闲庭家等,会在自家堂屋正中的墙壁上悬挂起书写着祖先名讳的“祖宗牌位”或“神主匣”。

    赵闲庭虽为县令,此刻也谨守家礼。他身着素色深衣,在父亲赵执信的主持下,于自家堂屋的祖先牌位前,摆上时令瓜果、新麦蒸的馍馍、几样肉食祭品和清酒,恭敬地上香、叩拜。仪式虽比不得世家大族繁琐,却也庄重肃穆。

    而像寻常庄户人家,则更为直接朴素。他们没有制作专门的牌位,而是在堂屋正中的方桌上,摆上最好的食物,点了红点的白面馍馍,一碗切得厚实的腊肉,一碟金黄的炒鸡蛋,几样刚摘的瓜果,以及一小壶平日里舍不得多喝的浊酒。桌子靠墙的位置,或许会摆放一件象征性的物件,比如会放上一件早已过世母亲曾经用过的木梳,以此代表先人所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