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艺术要真有艺术(免费)(3 / 3)

加入书签

彻底失败了。

他撞人、被追杀、目睹死亡,最终,他放弃了赖以生存的轿车,选择了点燃油罐车,以自我牺牲的壮烈方式完成救赎。

这象征着,在捍卫家园和生命的终极考验面前,个人主义和精致的利己主义是无效的,唯有牺牲与奉献才能带来新生。

那个叫娇娇的妓女,无疑是“人民”的象征,她弱小、被动、受尽欺凌。

她的最终获救,不是靠某个孤胆英雄,而是靠那个代表着基层秩序与党性光辉的“党徽大叔”。

大叔的出现,以及他身后逐渐显现的“希望小学”、“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标语,明确指出了救赎之路。

从“1949”驶向“2009”的镜头,更是神来之笔,直白指出新中国的成立就是中国驶出“无人区”的历史分界线。

任何想让中国“回去”的企图,都是逆历史潮流而动!

最终空镜拉升,希望小学的读书声,充满生机的城市,与开头荒原上鹰隼捕杀藏羚羊的冷酷景象形成一种回扣和呼应。

也是对某些外部势力最好的回应!

主持人邀请主创上台。

“电影放完了,大家感觉怎么样”

沈善登道:“有些朋友觉得太黑暗,太压抑,很吃惊电影尺度。”

“但我想说,电影里展现的,民国时期的真实状态。很多人,包括现在的一些公殖,对那段历史存在浪漫化的想象,觉得是风雪月,是才子佳人。其实不是。”

“这部电影我使用了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这个文学手法起源于拉美一些文学作品,实际上,只是拉美的现实写照。”

“当然,作为电影,《无人区》依然只是一部消费产品。”

“消费产品,归根结底,是让人获得某种体验,甚至是快乐的。”

“而我们,经历了百年的苦难,才从那个真实的‘无人区’中走出来,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有秩序的,有希望的家园。”

“今天,我们能够坐在这里,欣赏一部电影,享受休闲娱乐带来的快乐,这种‘消费’的资格,这种平静的生活,本身就是我们奋斗得来的成果。”

“任何势力,无论是电影里的盗猎老大,还是现实中的某些力量,如果想要让我们‘回去’,回到那个混乱黑暗的‘无人区’,我们都将予以最坚决的反击!”

10月1日。

共和国六十周年华诞,《无人区》全线上映。

市场的反响给出了答案。

作为一部偏文艺的电影,首周末,票房轻松突破一亿大关。

无数观众走进影院,被那片冷酷的戈壁,其中的黑暗所震撼。

如果没有结尾,这部电影会很压抑,而结尾恰好给了很多观众一种心情释放。

网络上。

关于电影主题的讨论热火朝天。

不少观众恍然大悟,原来艺术电影也可以很好看!

不是说艺术电影就是一定要让人看不懂,让人难受,而是有一些所谓的文艺导演,根本拍不好。

当然,随着《无人区》首周票房出炉,一些人悄然把《无人区》开除了文艺电影行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