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南京》与《731》(44)(3 / 4)
,以及后续的吴京,甚至包括他自己。
都标志着在沈善登带领下的内地导演,正在从商业和艺术双重维度上,逐步接管话语权。
港台导演呼风唤雨的时代,正在悄然落幕。
这种认知,无形中在沈善登周围形成了强大的气场,让陆钏下意识地收敛起自己的傲气,开始不自觉地迎合。
沈善登没有废话,直接坐下来,让剪辑师播放已经初步剪辑好的部分成片素材。
他看得很仔细,过程中几乎没有说话。
陆钏有些如坐针毡。
眼下的沈善登,他老爹都不愿意面对了。
特别是为他“好”的情况下。
看完一段长达二十分钟的关键戏份后,沈善登面色沉重,不过还是拍了拍陆钏的肩膀。
“好!拍得真好!陆钏,我就说你是真有才华!”
沈善登搂住有些发愣的陆钏,真诚道:“你看这几个长镜头的运用,这种压抑中爆发的力量感,还有黑白影像带来的历史凝重感,商业性和艺术性结合得非常完美!这片子成了!”
“我给你推到国际电影节,这段历史,要让更多人看到。”
陆钏被这突如其来的的夸奖弄得有些手足无措,还国际电影节
有点不好意思起来。
他原本以为沈善登是来挑刺或者施压的,没想到却是肯定。
陆钏道:“国际电影节需要引荐吧”
“我帮你介绍蒋志强,让他来。”沈善登对陆钏的态度,显得格外宽容和鼓励。
“大胆放手去干!不要有太多顾虑,艺术上的创新我全力支持。”
“我的任务就是给你做好后勤保障,排除一切干扰。《南京》永远是你陆钏的作品,这一点不会改变。”
在沈善登的内心,对陆钏有着清晰的定位和使用策略。
短期来看,陆钏和《南京》的作用,类似于后世的《731》。
它的核心价值不仅仅在于电影本身,更在于它是一个引子,一个契机。
通过这样一部注定会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电影,将公众舆论引导至对特定历史记忆的纪念和反思上来。
电影和观众、大众舆论一块,一起完成对于历史的纪念。
无论是支持、反对还是激烈的争吵,本身就是整体计划的一部分。
即使有人对电影本身不满,除了反串的,这种不满更多是对电影创作的层面,而非对历史苦难本身的质疑。
导演归导演,电影归电影,历史苦难是历史苦难。
后世,从节奏安排上,其实能看出,本能寺是有高人的。
《731》上映的时间点很合理,在《南京照相馆》、阅兵后,从软实力和硬实力两个方面奠定了叙事基调。
当然,还有央视引导。
陆钏拍《南京》,本质上和《731》的出发点有相似之处,都是试图占据道德和情感的制高点。
只是陆钏更擅长此道,表面上永远是为了更好的回顾历史,让批评者难以措辞。
相比之下《731》吃相就很难看了,演都不演。
要不是主管部门按着头修改,再确定宣传基调,场面可以说非常难看。
片方离谱到主动拿着道德制高点营销,干别人。
屁股方面,《731》导演正一点。
但不歪,不一定是导演,也可能是上面的大手纠正了。
如果是一次性的使用,沈善登可以对陆钏用完就弃。
摆明了用历史苦难赚名利的电影,挨骂也是其中的一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