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一曲惊四座(2 / 4)
反派,而是倾向于褒义。”
“突出他们约束经过宽松的包税制度,没有国家观念的地主士绅集团的作用。”
韩三平听到这,在本子上写了下来。
这里不太好处理,和当下的氛围有点背离。
如果中影投拍的话,要突出导演的主导作用。
不能让人误会是通过电影进行政策吹风,否则很吓人。
沈善登也点到为止,没有多谈主题。
《绣春刀之日月重开》里面,也太多和当下不同的认知了。
比如,元末明初,给人熟悉的感觉,并不是他搞映射。
不只是元末明初,连明末清初,以及清末民国等等,都有类似的感觉。
这个叙事角度,和当下历史认知大不相同。
有一种历史认知,将西方走的道路制度唯一化,拿着结论来中国历史找答案,削足适履,也即是“明末清初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这其实是把资本道路特殊化唯一化了,后来教材上纠正了。
但在当下,沈善登的就事论事,也有点格格不入。
归根到底,有些人不想承认中华的文明程度、社会化程度高,现代中国的一些痕迹在古代中国也能找到。
因为这会导向,近代西方的领先才是偶然。
沈善登把主题一带而过,掠过了这个敏感点。
“我设计的第一个剧情高潮是主角三人加入情报部门,加入朱元璋的团队,个人命运改变,告别了被压榨的命运。”
“第二个高潮,是曾经被士绅看不起的小角色,融入到了时代洪流之中,在大一统中发挥作用。”
“第三个高潮是明朝建立,攻克大都,实现南北一统。”
“第四个高潮胡俗成风的北地,恢复华夏衣冠,展现出中华民族是一家的大团结。”
“然后是暗处的情报机构,走向了明处,锦衣卫正式成立。”
“隐藏的情绪点是讴歌明朝,通过恢复华夏衣冠来体现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只要做出四重高潮,片子绝对不会差!”
“这样的大片,只要一个亿成本,太值了!”
沈善登说完,再度悄然观察众人表情。
他站在会议室前头,师弟周奇峰在一旁帮助他投影。
会议室不大,但不显局促,是北影厂办公楼里一个不错的房间。
设备齐全,墙角立着一台电视,旁边是一台投影仪,还有个vcd。
当沈善登喊出一个亿制片成本,早就看过策划书的众人,也是齐齐心头一震。
“电影处女作,怎么敢的!”韩三平的秘书在心中不由吐槽。
制片部负责市场方向的领导质疑道:“这个项目听着不错,但是一亿成本有点高了,你没有成功经验。”
沈善登连忙解释:“制片成本规划书我做的很详细,按照计划执行,绝对能做好,在我看来,剧组主要是管理工作,而我学的就是管理。”
没怎么说话的韩三平有点失望。
沈善登没说错,如今中国电影市场处于低谷。
张艺谋《满城尽带黄金甲》、陈凯歌《无极》、冯小刚《夜宴》等古装大片遭遇口碑和海外市场双重滑铁卢。
他推动大片战略,但面临危机。
急需新思路和新人才,成熟的古装大片模式,也需要找寻新的出路。
但他更希望是陈凯歌,拿出这样的项目。
可惜陈凯歌在《馒头》之后,伤了,去舔舐伤口去了。
至于沈善登,没有工作经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