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我们先议定两件最紧要之事(1 / 2)
上书房已被改造一新。
这里本是皇帝读书讲学之所,如今成了“国债发行”的核心策源地。
地方不算阔大,但布置得严谨有序。
入门处,是一片开阔的办公区。
靠墙摆放著十数张书案,上面笔墨纸砚、尺牘卷宗堆叠得整整齐齐。
再往里走,一道屏风巧妙隔出了一个稍小的里间。
一张宽大的长条案居於正中,周围摆放著许多官帽椅,儼然是个小型议事厅。
此刻,里间的长条案四周,椅子坐得满满当当,共二十四人。
这便是陆临川与张淮正连日来精挑细选出的“中央国债发行委员会”班底。
陆临川自然在座首,身旁是鬚髮半白却精神矍鑠的张淮正。
赵明德、柳通坐在下首,神情肃然。
其余二十人,年龄参差,官职各异。
他们身上或许还带著不同的衙门习气,但此刻匯聚一堂,眼中却有著相似的火焰——眼下朝廷死气沉沉、积弊深重的痛心,以及一股不甘沉沦、欲为国事尽一份力的赤诚。
国债之策於他们而言,或许细节尚有疑虑,但打破僵局、做点实事的渴望,压倒了一切。
张淮正目光扫过全场。
眾人立刻正襟危坐,连呼吸都轻了几分。
这位老部堂的坐镇,便是权威与压舱石。
“诸位。”陆临川开口,打破沉寂,“今日初聚,事务繁多,我们先议定两件最紧要之事。”
他拿起一份刚擬好的名单提纲:“其一,京中舆论汹汹,对国债之策误解颇深,流言蜚语,惑乱人心。”
“当务之急,是撰写一批深入浅出、通俗晓畅的稿子,將国债之利、朝廷之信、偿还之保障,向士绅百姓讲清楚、说明白。”
“此乃正本清源之战。”
他顿了顿,看向下首一位年约四十、面容清癯、气质儒雅的中年官员:“此事,关乎文风笔力,需雅俗共赏,切中肯綮。”
“我意,请大理寺前评事,方文同方大人主笔统筹。”
方文同闻言起身,向眾人团团拱手:“承蒙陆学士、张部堂及诸位同僚信重,文同定当竭尽駑钝,力求字字恳切,句句明白,不负所托。”
这位方大人文章锦绣,名动士林。
其散文情真意切、晓畅通达,为世人所称道,属於可进语文教科书那种。
更难得的是,他出身安徽寒门,深知民间疾苦,不阿附权贵,不参与党爭,故在朝中虽清名素著,却备受排挤。
由其执笔,文章既能登大雅之堂,亦能入寻常百姓家。
眾人皆点头,对方文同的文名与人品,都是信服的。
陆临川继续道:“其二,国债发行、流通、偿还,涉及银钱巨万,关乎朝廷信义,必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故,需即刻著手编修《公债发行条例》、《公债署则例》等律令规章,確立公债署之权责、运作规程、监督机制。”
“关乎根本,不容有失。”
他的目光转向身旁的张淮正:“此事千头万绪,且需老成持重、深諳朝廷法度、能镇住场面之人主持,非张部堂莫属。”
“请张大人费心,领衔编修诸项律令章程。”
张淮正面容肃然,亦起身拱手:“义不容辞。”
“老夫定当会同诸位熟諳律例的同僚,参酌古今,审慎擬定,务求章程严密,权责清晰,为国债发行立下稳固根基。”
他久歷宦海,主持过多次重大法规修订,此事交给他,眾人无不心服。
“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