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请允查证(3k)(4 / 6)
遐想之中,午休时间悄然流逝。
郑有德果然来得极早,带著四名青袍官员匆匆而至,皆是精干模样,显然是工部营缮清吏司专责此事的熟手。
他们径直找到了陆临川。
因是徐阁老指派陆临川参与核算,郑有德便顺理成章地让他来安排具体事宜,毕竟內阁在这件事上只需最终结果,过程自然由
陆临川或许在郑有德眼中,就是代表內阁来监督协调的。
届时只需將双方核算结果对比,找出有异议之处再行釐清即可。
陆临川也不推辞,很有主人翁意识地应承下来,顺其自然地將他们引入一间空閒的值房。
郑有德脾气虽暴,为人却爽快,对这位新科状元郎颇有好感,说了好些“状元郎辛苦”、“有劳费心”之类的客套话。
他带来的几位工部官员也颇为客气。
领头的是营缮清吏司郎中李维明,约莫四十岁,面容精瘦;身后跟著都水清吏司主事王显、营缮清吏司主事孙贺,以及一位虞衡清吏司员外郎赵清,各自抱著分管的帐册资料。
陆临川得体地一一回应,言辞谦逊有礼。
眾人略作寒暄,话题自然围绕著连绵的阴雨、城墙修缮的紧迫,以及下午核算的繁重。
工部几人话语间流露出对户部斤斤计较的不耐,却也深知预算確需核减的无奈。
不多时,张淮正也领著三名青袍官员到了,同样携带著帐册。
陆临川轻车熟路地將户部一行也引入值房。
又是一番互相介绍。
户部来的是度支清吏司郎中周瑞、度支清吏司主事刘文远、仓部主事李默。
双方围绕一条长条桌案分坐两侧,气氛虽不热络,倒也保持著基本的公务礼仪。
既已齐备,又有两位尚书在场能做主,便无需再等阁老指示。
张淮正因严顥拍板挪用了京官俸禄垫支,心中虽苦涩,却也少了最根本的预算来源之忧,不再做无谓的坚持。
“人都到齐了,那咱们就开始吧。”他清了清嗓子,语气沉稳,“阁老的意思很明確,城墙修缮与流民简易安置所需儘快落实,预算也要核减至合理可行。诸位同僚,时间紧迫,咱们需坦诚相见,该减则减,但也务必保证工程能如期完成,不出紕漏。一切以国事为重。”
“好!开始吧。”郑有德乾脆地点头。
陆临川自然也无异议。
干过工程的人都知道,做预算,核心是算量,材料多少、运费几何、人工几何、可能產生的杂费等等。
古代营造同样如此。
修缮城墙和搭建简易流民房舍,涉及的材料种类不算繁多,人工大头可用招募流民以工代賑解决,所以今日的难点主要在於材料单价的核实、以及因时间、人力紧张可能產生的溢价空间。
工部提供的帐册,便是详细的工程量和各项单价。
户部手里亦有往年的物料价格底册及核价经验。
只要报价在合理浮动范围內,並非刻意抬价,他们通常也不会过分较真。
万事俱备,第一步便是核对双方认可的工程量清单以及每一项材料的单价。
这个阶段,陆临川对营造细节知之甚少,只能在旁默默学习,仔细聆听。
户部郎中周瑞拿著工部提交的物料清单,逐项审视,不时提出质疑:“青砖用量此处似有冗余,可否再核减一层”
工部主事孙贺立刻解释:“周大人有所不知,此处地基湿软,需多铺一层以固基,否则雨大易陷。”
周瑞沉吟片刻,转向张淮正和郑有德:“地基固基確有必要,但可否考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