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九、飞蛾扑火的诱饵(五)(3 / 4)

加入书签

将来出了事,该打该罚由我顶着。宏军,你继续说吧。”

我试探性地提出:“能不能把这块地划拨出来,以建应急物资储备中心的名义,由企业建设,并与企业签订长期的《租赁合同》,由企业向政府象征性的支付租金,再以财政补贴返还租金……”

话音未落,刘修文便打断了我的话,他的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严肃:“坚决不行,这种把经营性项目包装成公益项目的方式严重违反法规政策,也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不但有违规违纪的风险,严重一点相关责任人还要承担法律责任。”

见这一方案难以走通,我迅速转换思路:“那就以协议转让的方式,与企业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土地用途为“物流仓储”,再通过补充协议明确企业自筹资金建设物流园后,政府返还全部出让金。”

刘修文还是摇摇头:“这次文件要求经营性项目土地转让必须走招拍挂程序,协议转让这条路走不通。即使是协议转让,这里面还存在阴阳合同的问题,更严重的是土地出让金未全额上缴国库,构成截留财政资金,是一种财政违法行为。南方某县曾经这么搞过,结果被上面挂牌督查,企业补了转让金,相关人员也受到了处分。”

听到这里,张晓东和王雁书的脸上都不禁露出了失望的神色。

我的两个提案均遭到了刘修文的否定,但我并未因此沮丧,反而内心燃起了一股愈挫愈勇的斗志:“那我们就摸着石头过河,尝试采用ppp模式。”

此言一出,包括张晓东在内的三人皆是一怔,张晓东率先发问:“这种模式我略有耳闻,但具体该如何操作?”

王雁书与刘修文也投来了探寻的目光。

我解释道:“ppp,即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中文的意思是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在此模式下,政府通过评估土地价值,以土地入股等方式与企业携手合作。企业负责全额投资建设及运营,而政府则通过分红的形式获取收益。”

若干年后的2014年,ppp模式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系统性解决了传统公共服务供给中的效率低下、资金短缺、风险单一的问题。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2014年开始建设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项目,这当然是后话。

刘修文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光芒:“关主任这个提议颇具可操作性。去年国家发布的《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鼓励政企合作共建物流基础设施。”

王雁书插话道:“听起来不错,但企业方面会愿意让政府入股去分他们的蛋糕吗?”

我微笑回应:“物流园作为开发区的配套项目,未来势必会吸引众多物流企业入驻,租金收益将十分可观。政府的加入,不仅能把蛋糕做大,还能实现双方的共赢。我设想的是,我们在制定协议时要力求详尽,预设好未来企业退出及政府接管的路径,确保双方权益。”

刘修文点头称赞:“从关主任的这番话中,我能感受到他的公心与远见。目前看来,这个方案确实较为可行。不过,具体的法规条款我还需要回去进一步研究。”

张晓东则提出了自己的担忧:“我有两个顾虑。一是这种模式在南方一些地区虽有尝试,但效果参差不齐。我们作为东北的一个小县城,迈出这么大的一步,是否存在风险?二是,正如王县长所担忧的,企业是否会接受这种模式?”

我坚定地说:“改革开放的一大亮点就是实践创新,敢于走前人未走过的路,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与担当。至于企业方面,我会亲自去做工作,相信他们会看到其中的长远利益并予以接受。”

张晓东听后,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