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章 问君欲何语.我心付卿知.天涯同命鸟.各自翼东西(2 / 7)

加入书签

要迫我出手杀人!我虽为女子,性情柔弱,然而亦知世间大义所在,人生在世,与其苟活,莫如一争!否则与世沉浮,焉无意味!记得前朝袁督师说得好:一生事业总成空,半生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我辈又岂能落于人后?

她忽地收掌撤招,回手拔剑在手,呛地一声向傅传书小腹刺去。此时傅传书已将赵一嫚点了穴道,放过一旁——怕她不知所措,因为对过是她的主人,而自己又是她所心仪之人,怕她不知帮谁是好,左右为难,又怕赵小狄忽然发难对她不利,所以点她穴道让二名清兵将她送出百合谷,以免为其所累。

赵一嫚虽有不舍,可是此时已由不得她了,只有听任别人的摆弄。

傅传书见她死也不肯交出袁承天,心下也是恼怒,心想你为一个毫不相干的值得么?可是见她出剑的样子已是绝决,再无回旋余地,心想好今日我便不仁慈,大开杀戒!其实他自投靠清廷以来,何时仁慈过?对异己的打压,对江湖上的志士仁人无所不用其极,只为了头上的顶戴花翎,至于自己脚下累累白骨也无所谓了!因为他从来不相信天道好还!因为如果有那么唐时的李世民推刃及气于玄武门,也不见得天道好还,反而寿终正寝,再有明时的朱棣让方孝孺写诏书,意思自己得有天下是天命所归,不是篡逆,而是靖难也便是清君侧,以为正道!而方孝孺却斥其篡逆,结果朱棣恼羞成怒下令诛其十族,可说一时天下哀哀!可是后来也未见其有天道轮回,所以他——傅传书便以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最好的见证便是汉末时的枭雄曹阿瞒所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不见天下人负我!

今日他自然不会对这赵小狄仁慈,因为袁师弟可是关乎自己的仕途,因为只要迫其交出天下一十三省的名册,再有便是袁门总舵的地址,那么自己便立下了不世之功——因为这可是为朝廷清除了最后的后患,从此天下再无门派倡议反清复明了,纵有也只是稍小门派,不成气候,怎么可以和这袁门相提并论?不知为何,新近这傅传书的生杀予夺的欲望大炽,也许是内心积压的怨悔太久的原故,看到不合乎自己的标准的人和事物他都要予以清除,因为他要天下人都不能小瞧他,有朝一日他还想君临天下——因为在他看来这天下人人都可坐得,又有不是嘉庆一人之天下,是有德者居之;目下这嘉庆皇帝才非所能,也可以说德不配位,执政期间毫无建树,先是袁门坐大,他却置之不理,以为自己的仁政可以唤醒天下人的共同认识——那便是天下各个族人友爱一家,再无仇恨,只是这是他一个人的想当然的想法,别人却不这样想,所以并未奏效,天下依旧割裂;再有便是摄政王执政期间,他不由干预,一直隐忍,自以为韬光养晦,可以伺机将其擒拿,虽然后来如愿以偿,可是这摄政王又自伊犁拥兵起乱,虽名义上是清君侧,其实天下人人尽知这位多铎王爷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其志在天下,虽然后来这摄政王多铎多行不义必自毙,可是不免又间接害死了许多无辜百姓,所以说这位少年优柔寡断,每当大事发生总是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所以他也和袁承天有同样的毛病——那便是妇人之仁!所以这天下的有些地方官吏依旧各自为政,对朝廷和皇帝的诏书阴奉阳违,不听调动,朝廷有时也不能各个地方亲力亲为,正所谓鞭长莫及,以至地方官吏势力坐大,上下通同作弊,相互勾连,有时可以用银钱运作买通京城的执事尚书部门,上下滋生,有时一时难以革除,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乃是前代大行皇帝留下的弊端,想要根除也非一朝一夕之功,这种种弊端,非止一端,所以这上下交困之中自然无法全力剿灭袁门,再有就是他们袁门化整为零,分散于各个地方角落,有司衙门缉拿便多有不便,有时让他们焦头烂额,反而无功而返!

其实在他傅传书看来解决袁门也并非难事,只要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