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窃贼(2 / 5)
国家博物馆,讲解员在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时,有游客低声议论:“听说最近有‘新考据’显示,丝绸之路的主要贸易品可能不是丝绸,而是其他东西,而且其影响力被严重高估了?” 这种论调并非空穴来风,网络上开始零星出现一些看似“考据严谨”,实则篡改核心事实的“学术文章”。
符号的暧昧:
网络上,关于“龙”这一核心图腾的讨论区,混入了一些奇怪的帖子,试图将龙的形象与西方某些负面怪兽传说强行关联,并质疑其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正当性”与“唯一性”。
一些关于汉字起源的科普视频下,出现了大量声称“汉字部分字符受到更古老西亚文字影响”的评论,试图模糊其独立起源的伟大性。
英雄的质疑:
一些历史上公认的民族英雄,其事迹开始被以“还原历史”、“祛魅”为名,进行碎片化、片面化的解读,刻意突出其某些时代的局限性或性格瑕疵,试图消解其崇高的精神象征意义。
这是一种更加阴险的攻击。它不直接否认历史的存在,而是通过注入怀疑、混淆细节、歪曲解读,让清晰的历史图景变得斑驳模糊,让坚定的文化认同产生细微的裂痕。目的,是让文明的“源代码”出现错误,使其在未来的运行中逐渐崩溃。
就在这历史的尘埃试图覆盖文明的基石时,指挥中心内,两股磅礴厚重、足以定鼎乾坤的“理”轰然降临,如同中流砥柱,屹立于时光长河之中。
一位,身着汉代史官服饰,面容清癯而刚毅,手中紧握着一卷仿佛以心血书就的竹简虚影——《史记》。他身形略显佝偻,仿佛承载了过于沉重的历史,但那双眼眸却清澈如镜,映照千古兴衰。正是司马迁!
另一位,形象更为古老苍茫,身披兽皮树叶,面容古朴,双目之中仿佛有日月星辰诞生、文字轨迹流转。他手中并无书卷,但周身却散发着文字初创时的法则波动。正是仓颉!
两位英灵显化的瞬间,整个指挥中心仿佛都回荡起历史的厚重回音与文字创造时的天地雷鸣。
司马迁目光如电,扫过那些出现“毛刺”的历史数据流,声音沉静而蕴含着无可辩驳的力量:“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者,信也。一字之贬,严于斧钺;一字之褒,华于衮冕。岂容魑魅魍魉篡改玷污!”
仓颉则缓缓抬起双手,仿佛在虚空中再次勾勒那些最初的字形,无声,却引动了文明本源的共鸣。
两人的力量,无需借助现代系统,便直接与华夏文明那浩瀚无垠的集体历史记忆场与文化信息基盘深度融合,展开了守护根源的反击。
第一重:史笔如铁 - 锚定真实,驱散迷雾。
司马迁手中的《史记》虚影大放光明,“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精神化作一道横亘于历史长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