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河上之谋(2 / 4)
当然,移师到河岸边宽阔地带的西凉兵自然也失去了地利,不像先前依山下寨,易守难攻.但在这种宽阔地带最容易发挥西凉骑兵地冲击力,洛阳城内虽然有与之相当的兵力,却没有与之相当的马军,在这一点上,赵军吃亏不小,在这等地带与其对决的话,若无奇计以制之,赵军即使能胜,也必然是惨胜,何况在西凉骑兵的冲击之下,取胜又谈何容易.
事情无论怎么难办,太史慈等必须得设法阻止马超兵马渡河.要是让马超兵马渡过河去夹击张郃,整个并州有失,那洛阳就失去了其战略地位,西凉兵随时可以出并州直指冀州,威逼中原.这个后果是谁也承受不起的.就算赵信没有预料到马超会引兵北上,就算他有他自己的战略考虑,也决不愿意看到马超分兵北上.在他给太史慈的指示中有"相机退敌"这四个字,这四个字明明白白地表明了赵信的意思,所谓"相机退敌"的前题当然是稳守洛阳,在守住洛阳后,才寻机破敌,退去马超这一路兵马.而如今马超却有分兵北上之势,若真的让他得逞的话,跟赵信的"相机退敌"这四个字可是背道而驰,教太史慈等人又如何在赵信面前交代.
贾诩这一着地厉害之处就在虚实并用,可虚可实,不管渡河之事是计还是真的有此意图,太史慈等人的心都要为之牵动.就算西凉兵真的用虚,而太史慈等人也看破了,但如若不设法阻止的话,西凉兵还是随时可以变虚为实,真的渡河北上.
而在这样的情势之下,谁又会往虚地方面去想呢。恐怕谁都会认为西凉兵是真的有渡河北上之意.究竟是实是虚,也只有贾诩、马超等自己知道了.
阻止是一定要阻止的,却也不能轻举妄动,但事情又是迫在眉睫,耽误不得,面临这两难之际,众说纷纭。一时间是谁也想不出行之有效地办法.
太史慈是员战将,这些年来虽然跟赵信也学到了不少东西。却不是那种有急智地人,在这样的形势下,第一时间想到地就是实打实地跟西凉兵斗上一斗.
但荀攸、审配、陈登三人好似全都不赞成.这时不出奇兵的话,时间上根本不允许,就算能击败马超这十万西凉兵,也不是一两日内能见分晓地事,到时难保有马超兵马渡过河去.只要渡河北上的西凉兵兵力达到对并州局势形成威胁的局面。他们就是大大的失职了.
三人之中,审配善于守城,荀攸、陈登在用奇用谋方面可都是有一手的.这等时候,最好能出一支奇兵直cha渡口,将渡船尽皆毁掉才是上上之策.话固然是这么说,不说偷偷绕过西凉兵大营并不容易,单单论冲破马超在渡口布下的重兵,杀进去毁掉渡船又谈何容易!
"将军。前些日子马超屯兵城西,依山下寨,扼住西来要道,想要断其粮道并不容易,如今马超移师岸边,正可设法断其粮道。只要粮道被断,西凉兵必然不战自败."陈登考虑再三,想出了劫粮这个办法.
太史慈眼前一亮,如今形势不同,马超移师岸边,将其后方的粮道lou了出来,近日又忙于准备渡河之事,虽不能说他们会就此疏于防范粮道,但多少会有些松懈或者无暇顾及,此时倒正可遣一支兵马出城去断其粮道。若能成功。正如陈登所说地,敌军当会不战自败.忙接口道:"元龙先生此论甚是."
对陈登提出的计谋。审配也深表赞同,剩下一个荀攸,就等他表态了.三个谋士之中,以荀攸在赵信跟前的份量最重,他不说句话,太史慈还真不好拍板决定.
自从接报后,荀攸一直在静坐沉思,到现在还未说过一句话呢,也不知他在想些什么,陈登说的话到底有没有听见!太史慈看他许久不作声,不由向他问了一句:"公达先生,你怎么看?"
荀攸半开半张的双眼一下子张开,微笑着看了看太史慈,转对陈登道:"王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