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凤逝星沉(2 / 4)

加入书签

,敕建帝陵 —— 这便是后世明长陵的雏形,只是在此世,它从一开始就承载着三人相守的承诺。旨意中特意强调,此陵为 “朕与徐皇后、徐皇贵妃万年吉壤”,既圆了徐妙云的心愿,也进一步巩固了北京作为帝国心脏的地位。

消息传到东宫,朱高炽正陪着太子妃张氏整理赈灾奏折。听到母亲离世的消息,他当场红了眼眶,起身就要往坤宁宫去,却被太监拦住:“太子殿下,陛下吩咐,让您先稳住东宫,处理政务,莫要乱了分寸。”

朱高炽站在原地,手指攥得发白。他知道父亲的用意 —— 国不可一日无君,东宫作为储君,必须稳住局面。他深吸一口气,擦干眼泪,对张氏说:“你去坤宁宫探望姨母,替我给母亲磕个头。我这里,还有赈灾的事要处理,不能让父亲分心。”

随后,他召来东宫属官,下令:“传我命令,东宫上下素服,所有非紧急事务暂缓,优先处理各地赈灾、漕运事宜。告诉各衙门,莫因国丧误了民生,这才是母亲想看到的。”

朱高炽的沉稳,让朱棣暗暗点头。他知道,这个儿子虽身形肥胖,却有一颗体恤百姓的心,是帝国未来的可靠继承人。

就在举国缟素之时,南京的大明格物院内,却仍在举行第三届 “锦云格物奖” 颁奖典礼。这奖项以徐妙云、徐妙锦的名字各取一字命名,是朱棣为鼓励科技创新设立的最高荣誉。往届获奖者中,有改良蒸汽机、让纺织效率提升三倍的大匠,有培育出亩产超三石的高产稻种的农学家,还有发明新式水车、解决南方灌溉难题的学者。

此刻,台下众人虽臂缠黑纱,气氛肃穆,但当主持典礼的礼部侍郎沉痛宣告 “徐皇后凤驾宾天” 时,所有与会者 —— 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学者,还是二十出头的青年才俊,全都站起身,默默垂首。一位曾因研发高强度合金、让火炮炮管寿命延长两倍而获奖的老工匠,哽咽着说:“皇后娘娘在世时,曾三次亲临格物院,问我们研究中有没有难处,还特意吩咐工部拨银,给我们建实验室。她说‘你们做的事,是为大明造福祉’,此恩此德,我们永世难忘啊!”

悲伤的情绪蔓延在格物院的每一个角落,连平日里最专注于实验的学者,都红了眼眶。徐妙云的逝世,不仅是皇家的损失,更是整个大明科技界的痛 —— 那位始终支持他们、理解他们的 “贤后”,再也不会来问他们 “新发明能不能让百姓过好日子” 了。

与此同时,快船载着丧报,一路南下,抵达印度古里港。徐辉祖正在府中看着天顺朝的军备清单,突然接到驿站送来的书信 —— 信封上是妹妹徐妙云的字迹,旁边还附着一份朝廷的讣告。

他颤抖着拆开信,只看了几行,就踉跄着后退一步,手中的清单散落一地。“妹妹……” 他声音嘶哑,泪水夺眶而出。纵使他因建文旧事,多年来对朱棣心存芥蒂,可兄妹之情血浓于水,更何况是他最疼爱的妹妹。

徐辉祖立刻赶往天顺朝皇宫,求见朱允炆。朱允炆虽与朱棣为敌,却也知晓徐辉祖与徐妙云的兄妹情谊,更明白此刻阻拦,只会失了人心。“徐将军,节哀。” 他叹了口气,“你且回去奔丧,天顺朝的事,我会暂托他人。”

徐辉祖谢过朱允炆,当天就带着随从登船,渡海北归。船行得飞快,他站在甲板上,望着茫茫大海,脑海里全是妹妹小时候的模样 —— 梳着羊角辫,跟在他身后喊 “大哥”,说长大了要嫁个能保家卫国的英雄。如今,妹妹做到了,可他们兄妹,却再也见不到了。

半个月后,徐辉祖抵达北京。昔日的魏国公府早已被朱棣修缮一新,等候着他的归来。走进府中,他看到徐增寿正站在庭院里,还有穿着皇贵妃服饰的徐妙锦 —— 多年未见,妹妹们都变了,可那份血脉亲情,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