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5、偏心(2 / 4)

加入书签

p;  “林书记,这个方案,我们愿意试试。”赵大年忽然开口,“西岭村愿意做第一个试点。”

    “我也支持。”东岭村书记点头,“我们村也有不少闲置土地,可以入股。”

    “我们村也愿意。”南岭村书记也表态。

    林婉儿看着众人,心中一松。她知道,这是联盟模式迈出的关键一步。

    会议结束后,林婉儿回到办公室,李晓燕已经等在那里。

    “林书记,您真打算让西岭村做试点?”她问。

    “当然。”林婉儿点头,“赵大年虽然软了点,但他愿意配合。而且,王大山已经调过去,有他在,西岭村的执行力不会差。”

    “那合作社的注册和资金呢?”李晓燕又问。

    “我已经联系了省农业厅,他们表示支持。”林婉儿笑了笑,“另外,联盟的账上还有部分盈余,可以作为合作社的启动资金。”

    李晓燕叹了口气:“您考虑得真周到。”

    林婉儿却没有笑,反而神色凝重:“这只是开始。合作社能不能成功,关键在执行。我们要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公开透明,不能让村民失望。”

    李晓燕点头:“我明白,我会全力配合您。”

    接下来的半个月,林婉儿几乎没日没夜地奔走在各村之间,召开村民大会,宣讲合作社的方案,听取村民的意见,调整细节。她知道,只有让村民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个模式,合作社才能真正落地。

    在西岭村的第一次村民大会上,村民们提出了不少问题。

    “我家的地只有一亩,入股之后能分多少?”一个老农问。

    “我家孩子在外打工,劳动力怎么算?”另一个村民问。

    “如果合作社亏了,我们会不会血本无归?”还有人担心风险。

    林婉儿一一耐心解答,用数据说话,用案例说明,用诚意打动。她没有回避问题,而是坦诚地告诉村民,合作社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事业。

    最终,西岭村的村民大会通过了合作社的试点方案,首批有六十七户村民自愿入股,涉及土地两百多亩,劳动力一百余人。

    消息传开,其他村也陆续开始筹备。

    一个月后,联盟旗下的第一个跨村合作社??“青岭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林婉儿亲自为合作社揭牌,现场掌声雷动。

    夜色降临,林婉儿站在合作社门口,望着远处的茶田,心中却依旧没有放松。

    “林书记,您累了吧?”李晓燕走过来,轻声问。

    “不累。”林婉儿笑了笑,“只是觉得,这条路,我们终于走对了。”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