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9、态度(2 / 3)
松村的发展历程作为主讲内容。
写完初稿后,她又联系了刘强,请他帮忙补充光伏电站的技术讲解部分;又找到加工厂负责人陈志远,请他提供关于合作社运营的具体数据和经验总结。
几天后,李晓燕带来了一个好消息:“省外办同意为我们拨款一笔专项经费,用于培训基地建设和讲师团队培养。另外,他们还推荐了几位资深外事专家,可以协助我们设计接待流程和课程安排。”
林婉儿听后精神一振:“太好了!我们得尽快启动讲师选拔计划,优先从村干部、技术人员、教师中挑选合适人选,再结合高校资源进行系统培训。”
与此同时,村里也开始忙碌起来。加工厂腾出一间大教室作为培训教室,墙上贴满了各国代表团来访的照片和感谢信;光伏电站设立了实训基地,供学员实地观摩太阳能发电系统;文化广场新增了多语种标识牌,并设置了“乡村故事角”,由村民轮流讲述自己的变化经历。
一个月后,第一期“青松村国际乡村发展培训班”正式启动。来自东南亚、非洲、拉丁美洲等十多个国家的政府官员、非政府组织代表、乡村带头人陆续抵达。
林婉儿亲自担任开班仪式的主持人,她用流利的英文致辞:“欢迎各位来到中国河北省青松村。这里曾经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山村,但在全体村民的努力下,我们实现了绿色转型、产业升级和教育振兴。今天,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把我们的经验和教训分享给大家,也希望你们在这里有所收获。”
随后,赵建国、王秀兰、刘强等人分别围绕各自领域进行了专题授课。村民们也被动员起来,纷纷走上讲台,讲述自己如何从靠天吃饭到自力更生的故事。
一位来自非洲某国的代表团团长激动地说:“我们国家也有类似的村庄,但一直找不到出路。青松村的经验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尤其是清洁能源的使用和合作社模式,非常值得借鉴。”
培训期间,林婉儿还组织了一场“世界乡村对话”活动,邀请各国代表与村民面对面交流。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孩子们用英语向外国客人介绍家乡的变化,老人们讲述了过去艰苦的日子,以及现在的幸福生活。
培训结束后,许多代表纷纷表示愿意与青松村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甚至有人提出希望将青松村的经验带回本国推广。
临别之际,一位来自南亚的年轻女官员紧紧握住林婉儿的手:“林主任,谢谢您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回去后,我要把您的故事讲给我的村民听,让他们也知道,改变命运并非遥不可及。”
送走最后一支代表团后,林婉儿独自一人走在村道上。夕阳洒在田野上,空气中弥漫着稻谷的清香。她望着远处的山峦和光伏电站的蓝色屋顶,心中满是感慨。
她知道,这只是个开始。
当晚,村委会召开总结会议,大家都兴奋不已。
“这次培训班反响很好,说明我们的经验确实有价值。”赵建国笑着说,“不过,我们也发现了几个问题,比如课程时间安排有些紧张,个别内容还不够深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