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赦免死囚!(3 / 4)

加入书签

民心向背”。

“陛下,臣昨日晨间在长安东市巡查,见商贩们已在传‘死囚归狱’的事,有老丈说‘往年见官差拿人,皆是鸡飞狗跳,如今死囚竟自己回来,这是陛下的仁心压过了凶性啊’。”

他抬眼看向李世民,语气愈发恳切:

“若陛下赦了这些守信之人,明日东市的百姓定会更感念。”

“他们会说‘陛下连待决之人都肯给活路,咱好好过日子,陛下更不会亏了咱’。”

“这比派多少官吏去乡间教化都管用,毕竟‘眼见为实’,百姓见着仁政的好处,才会真正安于耕作、守着国法。”

紧随马周出列的是礼部尚书王珪,手持笏板,语气沉稳却带着礼仪教化的考量:

“陛下,臣以为房相所言‘立信树仁’,恰合我大唐‘以礼化人’的根本。”

“昔年周公制礼,便是要‘别亲疏、明贵贱,更要化顽劣为良善’。”

“如今这些死囚因‘信’归来,陛下若赦其罪,便是以‘仁’应‘信’,以‘礼’化‘恶’。”

“往后各州府推行礼仪教化,便能说‘陛下于死囚尚且如此,况于良民乎’,这教化的根基,便更稳了。”

不少大臣都赞同房玄龄的提议。

贞观初年,李世民便以“去苛政、行仁治”为施政纲领。

大臣们多为亲历隋末暴政的儒臣或武将,深知“民心丧则天下乱”的道理。

房玄龄提议中“赦守信者、奖知悔者”,恰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地。

马周提及“百姓见仁政才安耕作”,王珪强调“以礼化恶”,本质都是认同“仁政能凝聚民心”。

李世民缓缓放下摩挲龙椅扶手的手,指尖在扶手上轻轻一按,目光扫过阶下躬身的群臣,原本亮着的眼眸里又添了几分坚定。

他的声音先带着几分感慨,而后渐渐沉稳洪亮,像秋日的阳光般,既有暖意,又有不容置疑的威严:

“诸卿所言,深合朕心。”

一句话落,殿内群臣微微抬头,见李世民从龙椅上坐直了些,目光落在殿中青铜鼎上,似是想起了纵囚时的初衷:

“朕当初批下纵囚旨意,有人说‘朕太仁,恐为奸人所欺’,如今三百九十人尽数归狱,才知——不是朕太仁,是朕的百姓,本就有‘信’的本心。”

“君以信待民,民方以信报君,这才是贞观的根基啊。”

他顿了顿,转头看向房玄龄,语气里多了几分赞许:“房相说‘为大唐立信、为贞观树仁’,说得好。”

“朕治国这些年,求的从来不是‘严刑峻法震天下’,而是‘仁政立信安民心’。”

“这些人,朕此前已亲自核过名册,多是因生计所迫、一时失察触了律法,非是十恶不赦的冥顽之辈。”

“他们既肯为一句承诺折返,便证明心里还有‘善’,还有‘信’,这样的人,便该给条生路。”

说到此处,他加重了语气,却不是严厉,而是透着对“国法与仁政”的权衡:

“当然,魏卿此前担心的‘废国法’,朕记在心里。”

“传朕旨意:大理寺即刻牵头,与刑部一同复核所有归狱者罪名,凡涉十恶者,虽守信亦只可减罪,不可赦免,其余非重罪者,尽数赦去死罪,准其归家为民。”

“另外!”李世民目光扫过户部、吏部列位官员,补充道:

“州县需将赦后之人录成名册,定期核查其行止,若有再犯,罪加一等。”

“其中有农桑、工匠技艺者,由州县举荐至工坊、农部,量才录用——既让他们有改过的机会,也让他们能凭本事安身,不辜负这份‘信’。”

旨意说罢,李世民站起身,龙袍下摆随动作轻轻晃动,竟透着几分“君民同心”的暖意:

“朕要让天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