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4章 资本助力凡星深度嵌入产业转移链(2 / 2)

加入书签

擎。

要敢投,但也要投得准。

投错了一个亿不可怕,可怕的是投偏了方向。”

李明杰点头:“哥,我懂。

我们会以基金为核心,把外地成熟的企业引进来,同时带动本地成长型企业,形成互补。

凡星的团队已经在和几家沿海电子龙头谈,他们愿意把部分高端测试环节搬到星城,只要政府配套到位。”

“好。”

李一凡眼神坚定,“这就是我要的答案。

记住,资本必须和政府同频,不能自作聪明,更不能脱节。”

与此同时,江淮省的动作也在加快。

陶铭泽亲自带队,奔赴上海,与一家国际知名汽车零部件企业签署了意向协议,新闻铺天盖地报道。

舆论一时间似乎被江淮抢了风头。

李晓薇迅出手。

凡星传媒策划了一系列报道,不是去贬低江淮,而是突出“潇湘度”

:星城示范区昼夜施工、批项目提前落地、产业基金正式启动。

一系列正面新闻在网络上热传,话题标签“潇湘新引擎”

一度冲上热搜榜。

李一凡看到报道,淡淡一笑。

他明白,舆论是加分项,但决定胜负的,仍然是产业链和项目的落地。

几天后,省政府组织了次产业基金投决会。

第一批投资名单摆在桌上,除了新能源材料企业,还包括两家本地成长型电子企业和一家准备落户的长三角配套厂。

讨论中,有人提出:“这些企业规模都不大,风险高。

是否应该等大企业落地后,再集中资金培育本地?”

李一凡斩钉截铁:“大企业要引,大树要栽,但小苗也要扶。

没有本地企业的成长,潇湘永远只是别人的配套地,而不是产业核心。

基金的意义,不是替企业兜底,而是帮他们渡过关键阶段。”

最终,投决会一致通过,批投资总额二十亿,全部由母基金和凡星联合出资。

当晚,李一凡在办公室久久未眠。

他看着桌上的产业布局图,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

潇湘必须要在这场产业转移的大潮中立住脚,不仅是为了眼前的政绩,更是为了全省的未来。

他在笔记本上写下几行字:

——资本与政务结合,形成双轮驱动;

——示范区半年内必须有投产;

——基金两年内必须形成全国样板。

写完,他轻声自语:“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争,任何迟疑,都是对潇湘未来的背叛。”

窗外,星城的夜灯如星河般闪烁。

他心里很清楚,这一夜的决定,将影响整个省份的未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