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5章 协调组出显锋芒南策智谋入局(2 / 2)

加入书签

/p>

会议结束后,协调组核心成员集体前往南策市域的“青年法治实践基地”

考察。

这座基地,是南策市委专为治理转型设立的青年教育工程,旨在从青少年阶段引导公民意识与国家认同。

基地负责人,是一位在京多年、后返家乡主政的副厅级女干部,名叫梁慧文。

她是李一凡在政法系统挂职时认识的旧识。

见面时,梁慧文微笑:“一凡同志,没想到我们在这种地方再见。”

李一凡也笑:“你这几年沉得住气,干得扎实。”

考察结束后,梁慧文特意请李一凡喝茶。

“你知道吗?现在南策不少高校在讨论你星城市的‘统筹型治安模型’,很多教授私下都说,你这是在做‘制度整合实验’。”

“但你也知道,有些人不希望你这种模式推广出去。”

李一凡淡然道:“改革,本就意味着有人得失。

只要制度上站得住,政治上守得稳,他们就奈何不了我。”

梁慧文点头,神情复杂:“你知道吗,协调组现在的副组长席位,原本有三套人选,林家是力推你上去的。”

李一凡平静回答:“林家有林家的打算,我有我的目标。”

他说完这句话,沉默片刻,眼神望向窗外苍茫夜色。

“如果有朝一日,香江能重新找回理性与秩序,我希望它不是被拉回来,而是自己走回来的。”

深夜,协调组临时驻地灯火通明。

李一凡伏案疾书,起草一份长达28页的“特区治理制度融合建议报告”

标题很简洁:

《三层治理框架下的财政约束模型与舆情协同机制建议稿》。

他知道,这份报告不会以他的名字表,甚至可能会被“上层润色”

,冠以协调组名义公开。

但那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它的每一条机制,每一个参数,都是他重生以来用时间和经验锻造的成果。

而这一次,它将从星城市走向南策,从南策走向特区,再从特区,走向整个大夏的制度版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