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7章 边界接壤五省平台初成共识(1 / 2)
南岭调研行的最后一站,是位于潇湘与赣东、江淮交界处的阳平县。
这个县区地处三省结合部,山多路窄,一直是交通死角与财政洼地。
但李一凡在调研规划阶段,特意将此地列为“潇湘-赣东-江淮”
中部三省合作的“交界实验区”
样板。
他知道,制度协作能否真正落地,不能只靠高层博弈和政策宣讲,更要在最基层的行政实践中试水。
清晨七点,李一凡从桃源市乘车出,一路南下。
随行的除陈晓峰外,还有潇湘省改委副主任卢晓培、省协作办副主任于海、省交通厅副厅长冯志成。
几人各怀要事,面色凝重。
“卢主任,你那边推进‘中部三省产业互采平台’试点,赣东方面态度如何?”
李一凡率先开口。
“态度是积极的,赣东的常务副省长邹宁杰亲自牵头推进。
但他们希望平台设在他们省会南昌,说是‘便于资源配置’。”
卢晓培皱眉。
“理由成立吗?”
“其实不太成立。”
于海接过话头,“南昌地理优势一般,产业结构跟我们不互补,反倒是星城市和阳平县,在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轻纺链条方面协同空间更大。”
“我知道。”
李一凡微笑着点头,“阳平县是个突破口,它既有星城的辐射,又能向赣东延伸。
设立平台,就该设在链条交汇的地方。”
“那我们要强势推进?”
李一凡语气平静:“不强势,也不退让。
走制度路径。”
这时,冯志成从后排递上一份文件:“李省长,这是我厅最新测绘的‘中三边界快路升级建议图’,建议在阳平县设立‘边界产业交通枢纽’。”
李一凡翻看文件,眼神渐亮。
“你这是打算在阳平搞一座小型港口式陆地枢纽?”
“是的。”
冯志成点头,“虽然没有大江大河,但陆地集散能力可以借助产业协作,用作三省中转物流节点。”
李一凡合上文件,道:“这个我支持。
但要注意,不能搞成传统园区那种招商思维,要真正打造成制度枢纽、数据中台和要素聚集地结合的新型平台。”
“懂。”
冯志成应下。
中午十一点,车队抵达阳平县城,县委书记金万里、县长吴宏志早已等候多时。
他们早年都曾在李一凡主政星城市时任职,一路提拔,早被视为“凡系基层派”
的典型。
李一凡下车时,金万里快步迎上:“李省长,阳平欢迎您!”
“你这地界,比我当年在召阳县时还复杂。”
李一凡调侃道。
“那是,三省交界,语言都不统一。”
金万里笑着接话。
“就靠你们,把这种复杂,变成制度创新的沃土。”
随后,李一凡来到阳平县政府临时设立的“跨省协作联合指挥部”
,这间简陋的会议室里,此刻聚集了赣东省协作办副主任彭志轩、江淮省改委一处处长顾海涛,以及部分基层代表。
会议开始前,李一凡并未急于言,而是将主持权交给了陈晓峰。
“今天是一次初步沟通,不是正式协定会,大家开门见山,把想法都摆出来。”
彭志轩开门见山:“我们赣东建议由阳平县与我省丰城县共同设立‘赣潇共建产业组团’,主攻农业科技板块。”
顾海涛随后补充:“江淮方面,希望引入合肥中科院的一个ai科研平台,目前已与星城市信息办达成框架协议。”
陈晓峰记录完毕,点名请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