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教育公平之剑(1 / 2)

加入书签

星城市的夜空中,灯火通明的街道与繁忙的外卖骑手交织成一幅充满生机的画卷。

刚刚结束的外卖大战,让星城市在商业规则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但李一凡清楚,这只是他改革蓝图中的一部分。

就在他以为可以暂时将精力转向经济建设时,一场关于教育公平的舆论风暴却悄然酝酿,并迅席卷了整个网络。

这场风暴的,正是“出口转内销”

的高考移民现象和外籍留学生的国民待遇问题。

作为一个重生者,李一凡对这些问题早有预判。

他清楚,这些看似个别现象的教育不公,实则反映了更深层次的社会公平危机,是一个长期被忽视却迟早会爆的“灰犀牛”

当晚,李一凡回到办公室,秘书陈晓峰已将相关的舆情监测报告放在他的办公桌上。

他拿起文件快浏览,眉头渐渐紧锁。

报告显示,最近一段时间,全国范围内的家长们纷纷在社交媒体上抱怨,指出一些高净值家庭通过将子女国籍“出口”

到海外,再以外籍身份回流国内,轻松进入顶尖高校。

这些学生不仅享受到了低分录取的优势,还能获得各种奖学金和特殊政策支持,而这些政策往往是本土学生无法企及的。

更有甚者,一些高校为了追求“国际化”

指标,甚至在招生过程中对这些“假洋学生”

网开一面,导致许多本该进入名校的本土寒门学子被排除在外。

这不仅扰乱了正常的高考秩序,更在社会上引了巨大的不满情绪。

李一凡将报告合上,冷笑一声:“这是在把寒门子弟的未来当作商品售卖,这种事情绝不能在潇湘生!”

他很快拨通了潇湘省教育厅负责人的电话,直接开门见山:“我不管其他省份的高校怎么做,但潇湘省内的高校绝不允许再出现这种出口转内销的灰色现象!

我要看到你们的整改方案,并且要从根本上杜绝这种教育不公的现象!”

对方显然没有预料到李一凡会在深夜来电,而且态度如此强硬,只能在电话那头一再保证会立刻展开自查。

挂断电话后,李一凡并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而是立刻召集了市委常委会,要求教育系统、外事部门以及各高校迅采取行动,全面排查在校外籍学生的身份背景,取消一切不合理的国民待遇。

“我不反对吸引国际优秀人才,但我绝不允许任何人通过这种灰色渠道侵占我们本土学生的教育资源!”

李一凡在常委会上语气冷峻,“潇湘省要成为真正公平、公正、公开的教育高地,而不是这些投机者的避风港!”

很快,星城市委办公厅、市教育局、市外事办联合布了一份文件,明确规定:

1t取消所有外籍学生在潇湘省内高校的国民待遇,禁止以国籍为理由享受低分录取和优先资源;

2t严格审查外籍学生的国籍背景,对涉嫌“出口转内销”

的高考移民,立即取消录取资格;

3t建立“教育公平监督平台”

,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和举报,确保招生过程透明、公正。

文件布的当晚,这条消息迅登上了各大新闻平台的头条,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议话题。

不少寒门学子和普通家长在评论区表达了对李一凡这一举措的支持,甚至有人直言:“终于有人敢动这个顽疾了!”

而与此同时,一些曾经依靠这种灰色渠道进入国内名校的家庭则感到不安,甚至有人开始联系教育中介,试图寻找新的“操作空间”

,但很快便现,潇湘省的这道铁规已经彻底堵死了他们的后路。

李一凡并没有因为这一初步成果而自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