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考察国家电力机车之都(2 / 3)

加入书签

察得怎么样?"

李尚民开门见山地问。

"

情况总体不错。

"

李一凡简要汇报了朱洲的产业转型计划,"

南车在智能制造方面很有基础,完全可以打造成全省的示范项目。

建议省里在产业基金安排上给予重点支持。

"

"

好,这个思路对。

"

李尚民转向财政厅长,"

老周,产业基金的方案准备得怎么样了?"

周德兴打开文件夹:"

按照省里的部署,第一期基金规模5oo亿。

其中,省财政出资1oo亿,引导社会资本4oo亿。

重点支持半导体、智能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

"

规模要再扩大。

"

李一凡提出建议,"

现在各地都在布局新兴产业,5oo亿的体量还是偏小。

建议采用星城的三大平台模式,通过市场化运作,撬动更多社会资本。

"

"

怎么操作?"

李尚民来了兴趣。

李一凡详细介绍了星城的经验:"

我们通过星城产投、星城建投、星城兴泰三大平台,建立了完整的投融资体系。

产投负责产业投资,建投做基础设施,兴泰专注基金管理。

这种模式既能聚集资金,又能控制风险。

"

"

这个思路好。

"

张廷山插话,"

我们可以在省级层面复制这个模式,成立省级投资平台。

"

讨论持续了两个小时。

最终,会议决定:

一、将产业基金规模扩大到1ooo亿,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二、组建省级投资平台,参照星城经验设立三大主体;三、重点支持各地优势产业,推动错位展。

散会后,李尚民把李一凡单独留下。

"

小凡,产业布局这块就靠你了。

"

李尚民语重心长地说,"

现在各地都在转型,关键是要找准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

"

"

我明白。

"

李一凡说,"

这两天去朱洲,更坚定了这个想法。

我们完全可以挥各地优势,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

回到办公室,秘书送来一份材料:中央组织部已经完成对陈启明同志的考察,反馈意见很好。

这让李一凡松了口气,星城的工作可以继续保持稳定。

正准备研究文件,省委组织部长许宏志来访。

"

株洲的干部班子需要调整。

"

许宏志开门见山,"

王德明书记很有想法,但缺少懂产业、会创新的干部。

组织部准备从星城选派几个干部过去,你觉得怎么样?"

李一凡思考片刻:"

可以。

我们在推进产业合作的同时,也要加强干部交流。

不过人选要慎重,既要有改革创新意识,又要了解制造业。

"

送走许宏志,已是深夜。

李一凡拿出笔记本,继续完善全省产业布局方案。

作为分管经济的省委常委,他必须在更大的格局中谋划展。

这时,陈启明来信息:岳父林建国对半导体产业园很满意,特别是中微公司的进展出预期。

李一凡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