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远方的弦(1 / 2)
罗小飞几乎是条件反射般地皱紧了眉头,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他挣扎着坐起身,拿起手机,屏幕上跳跃的名字,让他瞬间感到一阵头皮发麻——
徐莎莎。
怎么会是她?今天到底是什么日子?罗小飞看着屏幕上那个熟悉的名字,感觉自己的太阳穴又开始突突地跳痛起来。
徐莎莎,那个在老家贵州毕节一中教英语,说话带着软糯西南口音,笑容像山泉水一样清澈干净的姑娘。是他母亲苏菊眼里唯一认定的“准儿媳妇”,是他父亲罗建国酒后总会拍着他肩膀念叨的“好姑娘”。
他深吸一口气,按下了接听键,还没来得及把手机放到耳边,听筒里就传来一个带着嗔怪却又难掩关切的、熟悉的女声,那声音仿佛瞬间将他从北京秋夜的凉意中,拉回到了黔西北那座小城湿润的空气里:
“罗小飞!你个没良心的!到了非洲就跟断了线的风筝似的,信息不回,电话不打!要不是前几天我去看望叔叔阿姨,都不知道你啥情况!你心里还有没有这个家了?”
徐莎莎的声音如同连珠炮,带着家乡特有的语调,听起来像是在生气,但更多的是一种长久等待后的委屈和牵挂。
罗小飞甚至可以想象出她此刻的模样——一定是微微撅着嘴,秀气的眉毛拧在一起,那双总是带着笑意的眼睛此刻肯定瞪得圆圆的,但眼底深处,绝对是藏不住的思念。
“莎莎……”罗小飞的声音不自觉地放缓了些,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歉疚,“我这边……信号一直不太好,任务也忙,有时候顾不上。”这是最常用也最苍白的借口,但在此刻,他似乎也找不出更好的说辞。
“信号不好?忙?”徐莎莎显然不信,哼了一声,“你就编吧!反正我也管不了你。我就是想问问你,今年春节,你到底回不回来过年?”
她的语气里带着浓浓的期待,“叔叔阿姨嘴上不说,可我每次去,他们都要念叨你半天。
阿姨还老是拉着我的手,问我你有没有给我打电话,在外面吃得好不好,瘦了没有……罗小飞,我可告诉你,在叔叔阿姨心里,可就只认我这个儿媳妇!你要是敢在外面……哼!”
她的话像是一根柔软的羽毛,再次精准地搔刮在罗小飞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父母年事已高,他常年在外,无法膝前尽孝,一直是心底的隐痛。而徐莎莎,知根知底的姑娘,确实是他父母最大的慰藉和期望。
她善良、孝顺、体贴,每次他回家,都能看到她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陪他母亲聊天,帮他父亲打理阳台上的花草。在二老心中,徐莎莎早就是罗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春节……”罗小飞喃喃地重复着,眼前仿佛出现了老家那个并不宽敞却永远温暖明亮的客厅,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
父亲戴着老花镜看报纸的样子,还有徐莎莎系着围裙,端着一盘盘年菜从厨房走出来,脸上洋溢着满足而幸福的笑容……那是他内心深处最渴望的安宁与平淡。
然而,一想到赵天龙部长那不容置疑的命令,想到代号“利刃”那充满未知凶险的缅北行动,春节……对于他而言,实在是一个太过遥远和奢侈的词汇。
“莎莎。”他的声音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和沉重,“春节……我可能回不去了。”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钟,随即,徐莎莎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明显的失落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
“又回不来啊……我就知道……那你什么时候能回来?总得有个大概的时间吧?叔叔阿姨年纪都大了,他们……他们真的很想你。”
“我知道,我知道……”罗小飞感觉喉咙有些发紧,“具体时间……我现在也没法确定。任务……还没结束。”他只能含糊其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