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钟形曲线定位藏峰(3 / 3)
的中心;用绿色点线标记了距离均值一个标准差的位置,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
“标准差越小,分布越集中。”他喃喃自语,回忆起自己在前篇研究中得出的结论。
风声呼啸,如同山神的低语。丁胜沉浸在自己的计算中,不时停下来比对之前的研究笔记。根据古籍记载和零星的地方传说,那种特殊的海螺化石形成于约五千万年前的始新世时期,当时这片山脉还是一片温暖的浅海。随着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特提斯海退却,喜马拉雅山脉隆起,这些海螺被困在岩层中,形成了特殊的化石。
丁胜相信,由于当时的海流和沉积环境,这些化石的分布应当符合某种规律。通过分析附峰群的地质特征,他可以反推出最可能保存化石的位置。
夜渐深,他的计算接近尾声。根据钟形曲线的分布,一座位于东南方向的附峰显示出异常集中的特征。标准差极小,意味着数据高度集中在均值附近——这在统计学上极为罕见,在自然界中更是异常。
他圈出了那座山峰的位置。在地形图上,它被标记为“无名峰X”,他自己还给出一个古老的名字——“藏峰”,意为隐藏之峰。
丁胜如开篇所说,径直向藏峰进发。随着距离的拉近,他越发感受到这座山峰的奇特。“这就是为什么标准差如此之小。”丁胜恍然大悟,“其他山峰在漫长地质年代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侵蚀和变形,而这座藏峰却保持了相对完整的原始形态。”
他花费了大半天时间,才找到一条可以攀登的路径。山势看似平缓,实则暗藏险峻。有些路段覆盖着松动的碎石,每一步都必须小心翼翼。他到达了一处突出的岩架。在这里,他发现了一些不寻常的迹象——岩层中嵌着细小的海洋生物化石碎片。他的心跳加速,知道自己找对了地方。
他取出地质锤,轻轻敲击岩壁,取下样本放入袋中。到达了预计算的位置——一处被松树和灌木覆盖的岩壁。乍看之下,这里与其他地方并无二致,但当他清理掉表面的植被和碎石后,一片令人惊叹的景象展现在眼前。
通过随身携带的放大镜,他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化石的纹理——螺旋状的壳体,正是他在寻找的海螺化石。
↑返回顶部↑